《先秦民歌·碩鼠》原文與賞析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碩鼠》是 《詩經(jīng)》 中著名的反剝削的詩篇。
詩分三章,每章八句,反復吟詠其事,抒發(fā)其情。第一章開頭,“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大老鼠。比喻剝削者。這兩句是說,大老鼠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谷物。開頭便以碩鼠作比,比喻恰切、形象、生動、逼真。詩人以此比喻剝削者,是再恰當不過了。詩人以斥責的口吻連連呼喚“碩鼠碩鼠”,并提出嚴重警告: 不要再吃我種的谷物。一個“我”字,說明谷物的種植者和所有權,這不僅顯得理直氣壯,而且揭示了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這兩句是說,我們(奴隸)多年供養(yǎng)你,你卻不肯顧念我們。這就進一步說明誰養(yǎng)活誰的問題,揭示了奴隸主掠奪成性,貪婪不已的本性,毫無良心,不管奴隸死活,把奴隸推向瀕臨死亡的深淵,其冷酷、狠毒,可想而知。“逝將去女,適彼樂土!”兩句是說,我們發(fā)誓要離開你,去到那安樂的地方。這是在剝削者無止境地、殘無人道地剝削下,在無以為生,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決計離開剝削者,去到?jīng)]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樂土。他們想著,想著,心里得以暫時平靜,受到了慰藉。“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這兩句是說,那安樂的地方啊,這才是我們安居立身的處所。奴隸們想到樂土,心里自得其樂。
第二、三章所寫內(nèi)容,句法結(jié)構與第一章大體相同,只是換字、換韻反復迭詠,以抒其情。
全詩通過奴隸們對奴隸主殘酷剝削的血淚控拆,揭露了奴隸主貪得無厭、殘忍無道、滅絕人性,不管奴隸死活的狠毒心腸;奴隸們在不堪其苦,走投無路,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表達了決計遠離剝削者,走向理想樂土的強烈愿望。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無疑是一種覺醒,是一種反抗斗爭意識的萌發(fā)。它將對生產(chǎn)力起著推動作用,對喚醒奴隸們覺醒,對促使奴隸制加速崩、潰,是有積極作用和歷史進步意義的,值得大書而特書。但在今天看來,他們想象的樂土,畢竟是虛幻的烏托邦,它只能是奴隸們美好愿望的寄托,而事實上是找不到那塊樂土的,因而也是不能實現(xiàn)的。作為一種反抗斗爭形式來看,又是消極的,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歷史證明,勞動人民要擺脫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只有拿起武器,徹底打碎舊的國家機器,砸碎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把那些碩鼠統(tǒng)統(tǒng)消滅掉,才能走上解放之路。從這一點來看,本詩自有其歷史的局限。
本詩與《詩經(jīng)》中的其他詩一樣,也采用重章迭詠的形式,但在加深感情、深化主題上卻有著明顯而突出的作用。比如第一章說“無食我黍”,黍是秋季作物”第二章說 “無食我麥”,麥是夏季作物; 第三章說 “無食我苗”,苗是春季所長。正因為碩鼠吃了黍、麥,苗,才有此警告。每章雖只一字之差,卻有力地說明奴隸主這些碩鼠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無時無刻不在盤剝勞動者的勞動果實,而且從黍、麥、一直到苗都要統(tǒng)統(tǒng)吃掉,足見剝削的極端殘酷。這就層層加深了對奴隸主剝削罪行的揭露和鞭笞。又如寫奴隸幻想的地方,先寫樂土,后寫樂國,最后寫樂郊,從范圍來看,越來越小,說明理想的藍圖是難以得到的,不能實現(xiàn)的,越是這樣寫,越加隱埋著內(nèi)心的痛苦和憤懣之情,這同樣起著逐步深化的作用。
本詩全用四言形式,每章一換韻,詩句整齊,音韻和諧,便于詠歌。
上一篇:《唐代民歌·破陣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曹阿婆辭·第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