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蛺蝶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蜨) 〔蛺〕蝶之遨游東園,奈何卒逢三月養子燕,接我苜蓿間。持之,我入紫深宮中,行纏之,傅薄櫨間。雀來燕,燕子見銜哺來,搖頭鼓翼,何軒奴軒。
這首詩在《樂府詩集》中屬《雜曲歌辭》。《宋書·樂志》說:“雜曲者,歷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歡樂之所發,或憂愁憤怨之所興,或敘離別悲傷之懷,或言征戰行役之苦,或緣于佛老,或出自夷虜 兼收備載,故總謂之雜曲。”余冠英先生說:“《樂府詩集》的《雜曲》相當于唐吳競《樂府古題要解》的《樂府雜題》,其中樂調多‘不知所起’。因為無可歸類,就自成了一類。這一類也是收存漢民歌較多的,和《相和歌辭》同為漢樂府的菁華之菁華。”(見《〈樂府詩選〉序》)這是一首寓言詩,就其寓意來說,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是具有普遍的意義的。
這首詩的句讀歷來分歧較大,以至影響到對內容的正確理解,其原因是詩在流傳過程中“聲辭相雜”。余冠英先生說: “本篇三個‘之’字,無關文義,似乎都是表聲的字。……本篇除‘之’字外,最后一句的‘奴’字也可能是聲。這詩是漢樂府里句讀難定的篇什之一,但如將這兒個表聲字剔出,就明白多了。”(見《樂府詩選》第51頁)確乎如此。
這首詩寫的是一只蝴蝶被燕子捕捉喂小燕的故事。
“〔蛺〕蝶之遨游東園,奈何卒逢三月養子燕,接我苜蓿間”三句是說,陽春三月,一只蝴蝶在“帝之東園”翩躚飛舞,突然, 飛來一只為雛燕覓食的燕子,蝴蝶不知如何應對這種局面,茫然之中,已被燕子引至一片生長茂盛的苜蓿間了。這里的“〔蛺〕蝶”,即蝴蝶; “養子燕”,是指正在哺雛的燕子。
“持之,我入紫深宮中,行纏之,傅欂櫨間”四句是說,蝴蝶和燕子在苜蓿間僵持不下,蝴蝶要竭力擺脫燕子,燕子要奮力捕獲蝴蝶。蝴蝶為全生計,便飛入宮中避身,知道,這正合燕子的心意,因為蝴蝶行將迫近斗拱這個為燕子筑巢的地方了。這里, “持之”的“持”,可以從黃節《漢魏樂府風箋中的解釋,“猶《史記·項羽本紀》‘楚漢相持未決’之持”。“紫宮”,為帝王的居處。蝴蝶和燕子的苜蓿間僵持,怎會飛至宮中呢?據《漢書·西域傳》載,苜蓿種在“離宮別館”旁。“傅”,迫近或附著。“欂櫨”,單稱“櫨”,又名“櫨”,又叫“斗拱”,是柱上斗形的方木,上承屋梁。這里常為燕子筑巢之處。
“雀來燕,燕子見銜哺來,搖頭鼓翼,何軒奴軒”,這四句是說,燕子見蝴蝶迫近斗拱不能飛去,踴躍而來,捉住了蝴蝶,待哺的雛燕見其母銜蝶來哺,伸長脖子,又是搖頭,又是扇動翅膀,高興得簡直要舞起來。“雀來燕”一句,歷來解釋分歧較大。有的來得干脆,明注“未詳”。余冠英先生就是這樣,疑句讀有誤,說“或以‘雀來燕燕’為一句”。黃節引經據典,對這個句子注釋甚詳,認為當作燕子踴躍而來解。在這兒,我們用了黃節的說法。
“民間文藝的題材和表現手法,常常出于文人的意料之外” (余冠英語),這首詩即是一例題材新穎、寓意深刻, 是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它以燕子為雛燕覓食這個常人想象不到的小題材,揭示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大問題,就是告誡人們應居安思危,否則,將有不測的禍患及身。正如前人評這詩所說:”“禍機之狀,從未有不于安樂得之。”此其一。其二,敘事生動,描寫傳神。前邊說過,這是一首寓言詩,篇幅雖短,但敘事相當生動。詩中寫了五個地方:用了五個特寫鏡頭,以這五個地方為背景,攝取了五幅生動的畫面:蛺蝶在東園內悠閑遨游,在苜蓿間與燕子僵持,在紫宮中竄逃躲避,在薄櫨處垂死拼搏,在燕巢里葬身燕腹。余冠英先生在《樂府詩選》里寫道:“漢樂府里所有寓言體的歌辭無不表現極活潑的想象力。”這首詩正是這樣。此篇描寫極有特點,主要是用蛺蝶自身的口吻來敘述自身的經歷遭遇,并且又由蛺蝶的眼里來看燕子的行動,這就傾注了感情,讀去驚心動魄,令人神往。其三,語言通俗,用詞確切。質樸無華是民歌語言的共同特色,就這首詩來說,表現得尤為突出,象是在話家常。但是,這里的“家常話”也是經過民歌作者的精心錘煉的,這表現在慎用動詞上。如, “遨游”,“逢”、“接”、“持”、“纏”、“傅”等動詞,不僅有具體的動作訴諸讀者的視覺,有其直觀性,而且又能揭示抽象的心理,啟發讀者的想象,有其可感性,有力地突現詩的主題,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王士禎《蠶租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元好問《西樓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