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隋朝開挖的通濟渠從河南流入淮河,因其中間的一段為古時汴水,所以唐、宋人通常將通濟渠中下游一段稱為“汴河”、“汴水”或“汴渠”。
公元800至801年,詩人客游揚州,看到隋朝開鑿的通濟渠以及隋煬帝當年游樂的場所,不禁觸發感想,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首句寫眼前景色。“無限春”三字將其汴河兩岸眼前春光滿眼、春色無限的景致概括無遺。
次句寫其歷史變遷。“闕”,què,指皇帝住所。詩人踏上汴水河堤(dī),自然會想起隋煬帝“大業元年(605),自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四十余所”(《隋書·煬帝紀》)的歷史盛事。詩人滿心希望去追尋歷史的足跡,然而其宮殿早已蕩然無存,坦露在詩人面前的,竟是滿眼塵土!現實圖景遮蔽掉歷史圖景,其前后還不到200年(隋亡于公元618年),變化竟如此之速、之大,這無疑使詩人震驚,自然地就引起了關于下文的感慨。
“長堤”,即隋堤。隋煬帝開通濟渠,沿渠筑堤,遍植楊柳,世稱“隋堤”。三、四句分明是詩人登上隋堤去尋找歷史舊跡,輕薄無知的楊花柳絮卻隨風在其面前飄來舞去,引起詩人無限惆悵;卻偏以規勸語氣出之,勸告其他“行人”(出門在外的人)不要到隋堤上去游覽,以免看到紛飛的楊花柳絮而牽動愁腸,這比直陳其情顯得更加哀傷凄婉。
詩中一、二句寫景,卻通過兩種景觀的對比抒情;三、四句抒情,卻能在情感的悠悠流蕩中交織著寫景。而“勸告”藝術手法的運用,則更其增加了本詩凄婉的成分。
這首詩無疑是在抒發一種感慨。它既可以使人深感時間易逝而奮起,也可以使人覺得人生易老而消沉;一方面人們從中悟出了人事無常、富貴不保的道理因而意識到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另方面人們也可以因為同樣的道理而縱情享樂。這是讀本詩時所必須注意的。
上一篇:李益《邊思》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益《上汝州城樓》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