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鹽車》|出典|釋義|例句
【出典】《戰(zhàn)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坂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轅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驥于是俯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又,漢·韓嬰《韓詩外傳》:“驥罷鹽車,此非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又,漢·桓寬《鹽鐵論》:“騏驥負鹽車,垂頭于太行之坂,見伯樂則噴而長鳴?!庇?,《后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馬援)因表曰:‘……昔有騏驥,一日千里,伯樂見之,昭然不惑?!?/p>
【釋義】古人認為如果沒有伯樂,就得不到千里馬,以至于騏驥被埋沒,只用它拉鹽車。此典用于賢才被埋沒。
【例句】①世無伯樂怨他誰,干送了挽鹽車騏驥。(劉時中套曲[雙調(diào)·新水令]《代馬訴冤》)套曲用馬的口吻訴冤,悲嘆天下無伯樂,致使千里馬困于鹽車。②挽鹽車騏驥陷于汙泥,不逢他伯樂不應(yīng)嘶。(鄭光祖雜劇《醉思鄉(xiāng)王粲登樓》第三折[堯民歌])王粲將自己比作不逢伯樂的騏驥。
上一篇:元曲典故《挽歌》|出典|釋義|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推敲》|出典|釋義|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