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祖·醉思鄉王粲登樓
鄭光祖
第三折
[紅繡鞋] 淚眼盼秋水長天遠際,歸心似落霞孤鶩齊飛;則我這襄陽倦客苦思歸。我這里憑闌望,母親那里倚門悲,爭奈我身貧歸未得。
【鑒賞】 《王粲登樓》是鄭光祖的力作之一,劇演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身逢亂世,辭母游學,心高氣盛。他的岳父東漢丞相蔡邕為了“涵養他那銳氣”,故意冷落他,甚至在席筵上羞辱他。后經學士曹植舉薦,王粲投靠劉表,卻不為劉表所用。一日,流落荊州的王粲應友人許達的邀請到溪山風月樓游賞。他登樓遠望,懷念家鄉,辭家數載,壯志未展,遂感嘆而賦詩。正當王粲悲傷至極欲自殺時,朝中來使宣他回長安。王粲回京,得悉萬言策系曹植獻于皇帝,才得以任兵馬大元帥,因而對曹植感激不盡。曹植說明這一切都是蔡邕暗助,王粲方拜謝岳父,合家團圓。
該劇第三折一共有中呂宮十三支曲子,構成連貫的整體,系作者精心創造而成。近代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 《元人雜劇概說》 中認為此劇 “第三折登樓一段,確為元曲中的杰作”。明人何良俊在 《曲論》 中說: “至于《王粲登樓》 第三折,摹寫羈懷壯志,語多慷慨,而氣亦爽烈。” 這里所選的 [紅繡鞋] 是該折一支獨具特色的曲子,不僅抒發了王粲的思鄉之情,而且揭示了他思鄉難歸的原因。
“淚眼盼秋水長天遠際,歸心似落霞孤鶩齊飛” 兩句系從唐王勃《滕王閣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脫化而來,卻不露痕跡。意思是說: 我張開淚眼,看著秋水茫茫,長天無際,回家的心情就像天際飄動的落霞和半空中盤旋的孤鶩一樣上下飛翔。較之王勃單純地摹寫秋景,作者的化用頗具匠心,這讓人聯想起李煜 《虞美人》 中的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和賀鑄《青玉案》 中的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淚眼” 二字統領全曲,使該曲自始至終流貫著一種憂郁感傷的情愫。由于前兩句表達了王粲思念母親的痛苦與歸心似箭的心情,所以就有了下一句“我這襄陽倦客苦思歸”。王粲曾羈留襄陽多年,懷才不遇,窮困潦倒。此刻,他登樓遠望、滿眼蕭索,無限傷感,“襄陽倦客” 的自稱脫口而出。“倦”、“苦” 兩字準確地刻畫出王粲此時的心態。接下來的兩句 “我這里憑闌望,母親那里倚門悲” 更是神來之筆,描繪出母子兩人相思苦、苦相思的情景: 游子“我” 站在高高的樓臺上,面對母親的方向,憑欄遠望,淚水禁不住地簌簌直流。母親倚著老家的大門,望著南來北往的行人,盼望游子早點歸來。前一句是實寫,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屬虛寫,一實一虛,尺幅萬里,表現出作者高操的藝術技巧。既然王粲如此強烈地思念母親,他為什么不歸家省親呢?作者在這里把王粲思親的悲痛心情推到了高潮,突然筆鋒一轉,交待出這位襄陽倦客無法歸家的原因,是 “爭奈我身貧歸未得”。結句戛然而止,很有力量,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當時那個社會里,像王粲這樣一類知識分子普遍的遭遇: 懷才不遇,羈留異鄉,囊空如洗,思家歸未得。因此,該曲不僅僅是表達一般游子的羈旅之懷,而是從游子思歸出發,揭示了封建時代堵塞才路與懷才不遇的社會矛盾。
在藝術手法上,本曲想象新奇,感情真實,特別是作者化用前人詩句,令人拍案叫絕。
上一篇: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第二折|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關漢卿·錢大尹智寵謝天香·第四折|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