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王安石《龍賦》原文|注釋|賞析
王安石
龍之為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 能弱能強,能微能章。惟不可見,所以莫知其鄉; 惟不可畜,所以異于牛羊。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則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為仁。為仁無止,則常至乎喪己,而未始至乎喪己: 夫此所以為智。止則身安,曰惟知幾; 動則利物,曰惟知時。然則龍終不可見乎? 曰: 與為類者常見之。
這是一篇自喻襟懷,托物達理的短賦。
龍,作為既有圖騰特征,又帶有人為的創造痕跡。既有諸多的象征意義,又有著奇特豐富的形象的神話動物,早已被世所公認為中華民族具有標識性的文化財富。雖然,印度佛教經典中和希臘、羅馬神話中也有許多龍的故事。但是,無論是歐洲或者是印度的龍,大抵都是兇猛的多,未經由恐懼升華到崇高的轉捩進階; 不象中國把龍視為吉祥的符號,善的化身。誠然,中國龍也有唐人小說《許漢陽》描述的那種以人血為酒的殘酷,但畢竟披上了一層顧盼生輝的面紗。自《詩經》、楚辭以來,龍的形象在文學領域大放異彩,以唐宋八大家為例,韓愈有《龍說》,柳宗元有《謫龍說》,王安石有這篇《龍賦》。而楚騷中“虬龍鸞鳳,以托君子” (王逸《離騷經序》) 的象征傳統,在《龍賦》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平心而論,詠物的文學作品,歸根結底只是一種譬喻。倘所詠之物不是為歌頌人的品質、情愫、志向而服務,物中未見人。那么,它很難進人文學的殿堂。王安石的《龍賦》便是以龍德喻人德,反映出作者對儒家思想和道德境界的執著追求。當然也隱含著作者一生的出處大節。
文章先說龍這種神奇的動物變幻莫測的超自然力量。它們時而聚合,時而離散,時而潛藏,時而露現;你說不清它們能量的強弱、本領的大小,也道不盡它們既幽微又顯赫的妙處。這和《說文》記載的龍“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人淵”的神秘是一致的。正因為龍的實際不存在。你便不知道它們生在何地、來自何處; 它們當然不可能像牛羊那樣被人畜養起來。話說得饒有風趣,似乎是沉浸在關于龍的想象之中,其實是為以后行文逐漸從詠物過渡到抒懷埋下伏筆。
切莫小看“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兩句,表面上只是歸納上文。牽出下文,實則乃移情之重筆。王安石人格的光點投射在對龍的議論里。這位中世紀膽識過人、極有魄力的改革家,在仁宗朝不戀京官、在神宗熙寧間力排眾議、毅然變法,百折不撓,到新法已基本推行,又斷然引退,在金陵過著半隱居的生活;他性情兀傲、固執,從不茍合世俗、為了實現自己的治國安邦大計,不惜得罪親朋好友;他常想常干一些別人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情,所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而絕沒有謀取個人私利的投機心理。這些都是“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訓”的注腳。作者從龍的特征中找共鳴,寄情抒懷,愈發明顯了。文章又為龍虛提一筆,“則常出乎害人”,旋即一轉。“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為仁”。就如同龍是崇高美的化身,王安石認為自己所從事的改革事業也是崇高的。但崇高的東西由于不規范,有悖常理常情,往往使人們產生恐懼感。對于龍來說,它遭到了“害人”的責難,可是龍是子虛烏有,又有誰見過它害人。在這里作者為變法回護,寄慨于物,頗有深意。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把儒家施仁的思想放在被誣為“害人”的特定環境中表現,隱約透露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行道的悲劇命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那么,“為仁無止,則常至乎喪己,而未始至乎喪己,夫此所以為智”便好理解了。“智”這個概念在古代指的是對“仁”的強烈追求,乃至須臾不離。王安石的政治理想類似于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具有“達則兼濟天下,窮亦不獨善其身”的處世法則。“為仁無止”即絕不獨善自養之意,“常至乎喪己”就是被誣為“害人”,而“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者又何以能“喪己”呢?作者通過兩組對龍撲朔迷離的議論,暗示了自己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文章接下來借龍談儒家的窮達觀。以“止”、“動”比喻窮達。窮時預知事之幾微,卷土重來未可知;達時利國利民,審時度勢于事業。這又是王安石人格的兌現。最后作者復歸到龍本身,那么,龍真是變幻無常以至于無法領略它的面貌嗎?非也。與它同類的東西才能常常看見它。文章至此,龍和人已經合二而一了。以龍德喻人德的寄意是十分明顯的。
《龍賦》最顯著的藝術特點是詠物和抒懷結合得較好。劉熙載《藝概》說:“昔人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龍賦》就是有王安石政治理想、人格操品“在”的借龍抒懷之作。《藝概》又說:“實事求是,因寄所托,一切文字不外作此兩種,在賦則尤缺一不可。若美言不信,玩物喪志,其賦亦不可己乎!”“美言不信”是“實事求是”的反面,“玩物喪志”是“因寄所托”的反面。《龍賦》說龍是龍。而又意不在龍。在這兩方面都沒有走向反面。其次,本篇純系說理,理中有情,含義精微,同一般的借景言情的作品有所不同。這是宋人喜歡說理的風氣在文學創作中的一種表現,也是王安石散文說服力勝過感染力的特點的反映。
上一篇:韓愈《龍說(雜說一)》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三戒并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