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無題》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人生自古傷別離,所以江淹反復訴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賦》) 王維凄然悲歌:“勸君更盡一杯 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豪放派如蘇軾,也曾慨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離別已使人黯然銷魂,難以相見的離別就更加讓人惆悵無奈。李商隱的這首無題詩,開篇就抒寫這種“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惆悵不已和無可奈何。“東風無力百花殘”,是寫景,既點明了離別的季節,更為這種惆悵不已和無可奈何布置了凄惋憂傷的環境氛圍:東風無力,致使百花凋殘。暮春時節,勝景不駐,本來就非常容易引起人的遲暮之感、落寞之情,嘆群芳俱歇,悲韶華逝去,加上第一 句中的兩個“難”字,首聯讓人感覺到的是“云千重,水千重,人在重重山水中”的那種重重疊疊而又難以言說的感情波動。如果詩人就這樣萬般無奈地惆悵下去,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不過是一首毫無新意的傷別詩,玉溪生畢竟是大手筆,他筆力 一轉,宕出三、四兩句,從兩情別而彌堅落筆,道出了人世間那份至戀深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蠶吐絲,死而方盡,“絲”“思”諧音,比喻兩情相思,終生絲絲不斷;蠟炬燃盡,其淚方干,以蠟淚喻人淚,“淚”“淚”同義,一腔純情,至死方休。這兩句詩以春蠶絲盡,蠟炬淚干喻寫相思雙方生死相許的不渝真情,凄惻精誠、感人至深,可謂神來之筆,成為千古絕唱。
如果說前四句是總寫兩情相思之深、之切、之堅,那么“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二句,寫法又變,各側重于相思一方,而兩句連讀,則雙方的相思之苦歷歷可見。“曉鏡”句寫女方。清晨梳妝,攬鏡自照,卻原來一夜間的相思致使云鬢大改,容顏憔悴,悅己者已去,女無須再容(化妝),時光已逝,青春難再,一個“愁”字,透露出的是“還有再相見的哪一天嗎?” “夜吟”句寫男方。月光清冷、通宵吟誦,今日的相思之苦,將是來日相會時的甜蜜話題,那么,終會有相會那 一天的,何況,今日的離別又是“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結聯是相思雙方對對方的寬解之辭,連用兩個神話傳說。蓬山,相傳為海上三 仙山之 一,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白居易《長恨歌》中也有“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句,既為神仙所居,又在虛無縹緲間,自然是不可望更不可及的,這里比喻雙方相隔之遙,相見之難,原與首句相呼應,但詩人卻反言之,說“蓬山此去無多路”,顯然是離別之后的相互安慰寬解,既不得不分離,又相隔遙遙,本來讓人惆悵不已,悲苦難排,幸有青鳥殷勤探看,聊可安慰爾。比起“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 一萬重”(《無題》),這首詩在離別中有憧景,在悲苦中有希望。青鳥,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赤首黑目(見《山海經·大荒西經》)。據班固《漢武故事》載,西王母與漢武帝會見之前,先有青鳥落殿前,后世遂以青鳥為信使的代稱。
這首詩,是李商隱無題詩的代表作,詩人在敘說一個優美、朦朧的愛情故事。從李商隱的沉浮中,我們知道他深諳有情雙方的愛別離苦,曾有“身無彩風雙飛翼,心有靈犀 一點通”、“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 一寸灰”、“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重”等句,敘說離情別緒、長離短別之苦,都回腸蕩氣而讓人晞噓不已。而這首無題詩更用神話傳說把這個優美、朦朧的愛情故事變得神秘而又撲朔迷離,千百年來讓愛詩者去閱讀、去品味、去探索它是不是含有另外的什么寓意。
上一篇:《完顏守典·新婚詞(四首)》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雍陶·明月照高樓》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