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肖《心史總后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成淳集》一卷,《大義集》一卷,《中興集》一卷,計詩二百五十首,《雜文》自《兩盟檄》而下凡四十篇,又前后自序五篇,總目之曰《心史》,毋乃僭乎1?夫天下治,史在朝廷;天下亂,史寄匹夫。史也者,所以載治亂,辨得失,明正朔,定綱常也2。不如是,公論卒不定,亦不得當史之名3。史而匹夫,天下事大不幸矣4!
我罹大變,心疢骨寒5。力未昭于事功,筆已斷其忠逆6。所謂詩,所謂文,實國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大事未定,兵革方殷7。凡聞語正大事,必疾走而去,不肯終聽,畏禍相及,況此書耶?則其存不存,誠非可計,紙上語可廢壞,心中誓不可磨滅。若剮、若斬、若碓、若鋸等事,數嘗熟思冥想——至苦至痛,庸試此心,卒不能以毫發紊我一定不易之天8。熟知心之所以為心者,萬萬乎生死禍福亦莫能及之9;蓋實無所變,實無所壞,本然至善純正虛瑩之天也10。以是,敢誓曰《心史》。且天地萬化,悉自此心出。縱大于天地,亦不能違乎此心11;既秉誓不變,決當有成,必然之理12。我斷斷為大宋辦中興事,即所以報我父母大德,天理一本而已矣13。敬瀝血為語,發明《心史》之義,薦序于后云14。維大宋德佑辛巳歲季冬十有八日,思肖后敘。
【注釋】 1《咸淳集》、《大義集》、《中興集》、《雜文》:鄭思肖曾著有《心史》,因迫于元統治者的殘酷民族壓迫,生前未能問世,用鐵函固封放在蘇州承天寺井里,明末崇禎十一年(1638)冬,因久旱淘井。才被發現出來,流傳于世。《咸淳集》、《大義集》、《中興集》、《雜文》都是《心史》編集的大標題。《兩盟檄》:《雜文》的首篇。目:名稱,引申為稱。僭:超越本分。封建時代,史是官修的,個人著述名之為史,被視為僭越、狂妄的行為。 2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引申為泛指尋常的個人。明正朔:正,指正月,一年之始;朔,指初一,一月之始。正朔即一年的第一天。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表示“應天承運”,須重定正朔。“改正朔”也即成為改朝換代之代稱。要反對別人“改”,就要“明”,如作者寫本文時已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其時宋已亡三年,而作者仍用宋朝德佑年號,即是“明正朔”之意。定綱常:綱常即三綱五常,封建時代,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三剛;仁義禮智信為五常,此處泛指封建道德。“定”的意思是指要通過修史來闡明它。 3卒:終,終于。引申為最后,最終。 4史而匹夫,天下事大不幸矣:要由普通的個人來執筆寫史,那國家一定遭到了極大的不幸。古代史書,由朝廷的專職史官執筆,而現在由普通的“匹夫”來寫史,這就是說國家已亡,已無史官,這句話表現了對宋政權覆滅的沉痛感情。 5我罹大變,心疢骨寒:我,指宋朝;罹(li離):遭遇;大變:指宋被元滅亡。疢(chen稱):病。 6昭:顯揚;彰明。事功:指抗元復宋大業。 7大事:指復國中興大業。殷:盛,發展。 8剮,斬,碓(dui對)鋸:酷刑名。熟思:反復考慮。冥想:默想、深思。庸:用。9熟知:深知。《呂氏春秋·重已》:“此論不可不熟。”及:達到,影響。10蓋:發語詞。實:實在。本然:本來就是如此的。虛瑩:純潔、晶瑩。天:天理,引申為“天良”,“良心本性”。 11且天地萬化,悉自此心出。縱大于天地,變不能違乎此心:天地的萬種變化都是從人心產生的,縱然比天地更大的變化,也不能違背人心中的理。這是陸九淵“吾心即宇宙”的唯心主義觀點在作者文中的反映。 12秉:執持。 31天理一本:本于天理良心的要求。兩件事(指大宋中興復國和報父母大德)出于一個本源,故云“一本”。 14發明:闡發、說明。薦:獻。
【今譯】 《咸淳集》一卷,《大義集》一卷,《中興集》一卷,共計二百五十首詩,《雜文》卷自首篇《兩盟檄》以下共四十篇,還有前后自序五篇,我把自己的這些文稿合在一起總稱為《心史》。我這樣做是不是有些超越本分呢?天下安定時,史是由朝廷的史官修的;但是在天下動亂、朝廷已不復存在的時候,修史之事就只好寄托給尋常的個人。所謂史,它的內容就是要記載國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明確國家的年號歷法,闡明道德規范。不這樣的話,那公正的結論最后就無法定下來,所寫的東西那也就不能稱其為史。要由尋常的個人執筆來撰寫國家的史,這件本身就是國家的大不幸了。
我大宋朝現在遭到被元滅亡的大難,心病骨寒。現在所具有的力量還不足以取得抗元復宋大業的成功,原來朝廷的史官也已不再記述臣子中的忠良和叛逆。我所寫的詩和文,實際上國事、世事、家事、個人自己的事和心理想的事都連在一起。現在,復國中興大業尚無最后結果,戰爭正在發展。人們凡是聽到正在說抗元復國中興這件事的,都趕快遠遠走開,不肯聽下去,只怕災禍會落到自己頭上來,遭到連累,更何況我這本書呢?所以說我這本書能不能留存下來,流傳于世,實在無法估計。然而,盡管寫在紙上的話可以被廢棄和銷毀,可是我心中抗元復宋的誓言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如果說因此而遭受被剮、被斬、被碓、被鋸的酷刑,我都反復地考慮和深思過,這些酷刑固然是極其痛苦的,但是用它們來考驗我的心,全不能使我堅定不移的意志有一絲一毫的動搖和改變。我深深知道,心之所成其為真正的心,就是因為任何生死禍福都不能使它受到影響和改變,因為天理良心本來就是最完善、純正和高潔的,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改變它和毀壞它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才敢把自己寫的文稿立誓稱為《心史》。況且,天地的萬種變化都是從人心產生的,縱然比天地更大的變化,也不能違背人心中的天理。既然我已經發誓要復國中興,那就應當有所作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我之所以一定要為大宋操辦中興復國之事,就是要報答我父母生我養我的大恩大德,是本于天理良心的要求。我恭敬地用自己的血寫下這些話,來闡發說明我寫《心史》的含義,作為序獻于《心史》的后面。大宋德佑辛已歲冬十月八日,思肖后敘。 (金其楨)
【總案】 作者宋亡后改名思肖,字憶翁,號所南,都有紀念趙宋的意思。他是宋末詩人、畫家,為太學生。宋亡隱居蘇州。所作詩畫乃至生活舉止都表現出濃厚的民族意識。畫蘭不著泥,意為國土不存,日常坐臥必向南,意為宋在南方。所著《心史》,原用鐵函固封置蘇州承天寺古井中。明崇禎11年冬,因久旱淘井,始被發現,流傳于世。
《心史總后敘》是《心史》全書的總結。作者首先介紹了《心史》所著的篇目。在封建時代,史是官修。私人著史,是僭越行為。所以,作者接著就發人所疑,解釋自己著史的原因。“天下亂史寄匹天。”自己將“國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記錄下來,是“力未昭于事功,筆已斷其忠逆”的存忠義救亡宋之舉。表現出作者的一腔亡國之痛和慷慨大義。接下來,作者又進一步說明自己為什么以心名史。正因為作者有“紙上語可廢壞,心中誓不可磨滅”、“至苦至痛,庸試此心,卒不能以毫發紊我一定不易之天”這樣萬死不變的反抗之心,所以才“敢誓曰《心史》”。作者“敬瀝血為語,發明《心史》之義”,慷慨激昂,沉痛悲壯。充分表現出了抗元復國的愿望和不向民族壓迫屈服的堅定意志。精神氣節、昭昭日月,感人至深。
上一篇:王禹偁《待漏院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陳傅良《怒蛙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