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傅良《怒蛙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日有烏1,月有蛙2。蛙與烏相遇,烏戲蛙曰:“若,臠肉耳3。躍之高不咫尺4,焉能為哉5!”蛙曰:“吾已矣6,若無靳我7!”烏曰:“若亦能怒邪?”蛙曰:“吾翹吾腹8,翳太陰之光9;呀吾頤10,啖其壤11;瞠吾目12,列星不能輝13,奚而不能怒!若不吾信,月于望14,吾怒以示若。”其望,月果無光。
他日,蛙遇烏曰:“曩吾怒,得毋惕乎15?”烏曰:“若焉能惕我哉!吾振吾羽,翳太陽之光;肆吾咮16,吸其壤;徐以三足蹴之17,天下不敢寧而居。吾視若之怒眇矣,奚以若惕為!若不吾信,月于朔18,吾怒以示若。”其朔, 日果無光。嗇人伐鼓19,馳且走焉20。
又他日,烏遇蛙曰:“吾怒也,何如?”蛙曰;“始吾謂極威矣,而不知子之威震于我也。21。”日之馭日羲和船,傍聞之曰:“噫!何謂威!吾疾其驅,六龍不敢稽吾輔23,吾赫其燥24,云不敢云,雨不敢雨,風不敢風;八土之埏25,吾能赫其膚26,萬壑之陰27,吾能充其毛28,百川之流,吾能杜其液29,且彼與若敢言怒哉!若不吾信,吾怒以示若。”于是果旱暵者半載30。幾天地之間病之。
他日,羲和遇烏曰:“吾怒也,何如?”烏嚇然曰31:“始吾謂極威矣,而不知子之威震于我也。飛廉、豐隆、屏翳者聞之32,相與造羲和33,誚焉曰34:“若矜而怒邪35!吾當威示若。吾三人焉,噓其氣36,足以冪乾坤之倪37;噗吾沫38,足以赭嵩華之峰39;嘯吾聲40,足以簸四海掀九州而覆之也41。果爾,若烏能威!”言未既,豐隆噓焉,屏翳噀焉,飛廉嘯焉。莫晝莫夜42,彌山漫谷者,亦半載。
嗚呼,司造化之權而私以怒競43,民物奚罪哉!
【注釋】 1日有烏:古代傳說太陽中有三足鳥。烏即烏鴉。 2月有蛙:古代傳說月亮中有蟾蜍。蛙即蟾蜍。 3若:你。臠肉:一塊肉。4咫尺:古代八寸為咫,喻距離很近。 5為:作為。 6吾已矣:我就算了。 7靳:嘲笑。 8翹:鼓起。 9翳:遮蔽。太陰:月亮。 10呀:張開。頤,腮。 11啖:食。 12瞠:瞪著眼。13輝:發光。 14望:陰歷每月十五日。 15惕:恐懼。 16肆吾味:盡量張開我的口。 17蹴:踢。 18朔:陰歷的每月初一日。19嗇人伐鼓:《尚書·胤征》載日食時“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嗇人,主幣之官,一說田官。 20馳且走焉:嗇夫奔走以求取幣帛禮品敬供天神。 21震于我:比我更威風。 22羲和:古代傳說為太陽駕車的神。 23稽:遲留。輈:車轅。 24赫吾燥:怒氣沖沖地進射出熱力。赫,發怒貌。 25八土之埏:八方的大地。埏,邊際。 26赫其膚:使其地面曬得赤熱。赫,赤色鮮明貌。膚,指土地的地表。 27萬壑之陰:干山萬壑的背陰處。 28充其毛:使其長滿草木。毛,植物表皮的絲狀物。 29杜其液:使水流干涸。 30旱暵:不雨干熱。暵(han旱),暑熱。 31嚇然:恐懼貌。 32飛廉、豐隆、屏翳:傳說中的風神、雷神、雨神。 33造:造訪。 34誚:譏諷。 35矜:自恃。 36噓其氣:指飛廉行風。 37冪:掩蓋。倪;涯際。 38噀吾沫:指屏翳行雨。噀(xun迅),噴。 39赭嵩華之峰:使嵩山華山樹木盡毀而露出紅土本色來。赭,赤色。 40嘯吾聲:指豐隆行雷。嘯,長鳴。 41簸四海掀九州:震撼山河,覆國滅州。 42莫晝莫夜:不分晝夜。 43司主持:造化,指支配自然和社會變化的至高無上的力量。
【今譯】 太陽里有三足烏,月亮里有蟾蜍。蟾蜍與三足烏相遇,三足烏開玩笑同蟾蜍說:“你,不過是一塊肉罷了。跳起來不到一尺高,能有什么作為呢!”蟾蜍道:“我就算了,你可不要嘲弄我!”三足烏道:“難道你也會發怒嗎?”蟾蜍道:“我翹起大肚子,能遮掉月亮的光;張開嘴,能吃月亮上的土;睜開眼睛,眾星不能顯出光亮,為什么不能發怒!你如不信我的話,在這個月的十五日,我發怒來給你看看。”到了十五日,果真發生月食而沒有月光。
另一天,蟾蜍遇到三足烏道:“以前我發怒,你不感到恐懼嗎?”三足烏道:“你怎能驚懼我呢!我振動羽毛,能遮住太陽的光,張開我的大口,能啄太陽的土壤;慢慢地用三只腳踏一下,天下的人就不敢安穩地生活。我看你的怒氣很渺小,為什么要恐懼呢?你如不信我的話,在十月的初一,我發怒來給你看看。”到了下個月初一,果真日食而太陽無光。害得嗇夫擊鼓,人們奔走籌措禮品來祭太陽神。
又一天,三足烏遇到蟾蜍道:“我發怒時,怎么樣?”蟾蜍道:“當初我認為自己的威力大極了,而不知道您的威力超過了我。”太陽的駕車神羲和,在一傍聽了說:“咳,這怎么能算是發威!我腳步只要快些,套車的六條龍就不敢遲緩我的車子;我怒而發熱,云神不敢布云,雨神不敢下雨,風神不敢刮風;四面八方直到天邊,我能使大地表土發燙;千山萬壑的背陰處,我能使之長滿草木;百川千河的水流,我能使之干涸,而他們和你還敢說發怒嗎!你如不信我,我發怒給你看看。”于是果真干旱暑熱了半年。所有天地之間的萬物都受了害。另一天,羲和遇到三足烏說道:“我發怒時,怎么樣?”三足烏惶恐地說:“當初我認為自己的威力大到極點了,而不知道您的威力超過了我。”飛廉、豐隆、屏翳等聽說這件事,一起到羲和處,嘲諷道:“你自恃威力而發怒了嗎!我們當發威給你看。我們三個人,吹口氣,足以遮蔽整個天地;噴口唾沫,足以使嵩山華山高峰上的樹木毀滅而露出紅土本色來;長鳴一聲,足以顛簸四海掀動九州而傾覆它。果真如此,你怎么能算發威呢!”話還未講完,豐隆吹起了氣,屏翳噴出唾沫,飛廉發出了長鳴。不管什么白天黑夜·滿山滿谷這樣子,也是半個年頭。嗚呼,主宰萬物造化之權的竟私下里用發怒來爭勝,老百姓和世間萬物又有什么罪呢!
【總案】 “怒蛙”本于古代寓言。《韓非子·內儲說上》:“越王勾踐見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為式?’王曰:‘蛙有氣如此,可無式為手?”士人聞之曰:“蛙有氣,王狀為式,況士人有勇者乎?”越王立在車上低頭撫式,向怒蛙表示敬意,目的在求勇士,以報吳仇。本文中的“怒蛙”,寓意則與之完全不同。他同烏、羲和、飛廉、豐隆和屏翳,都是傳說中的自然主宰神。他們為了個人的逞能比強,不惜運用其法術.興風作浪,殘民以逞。這象征著統治階級內部不同派別和個人之間,為了私利,憑借手中的權勢,鉤心斗角,明爭暗斗,給廣大人民群眾所造成的深重苦難。文章形象鮮明,寓義深刻,一路娓娓而談,直至篇末以“司造化之權而私以怒競,發物奚罪哉”結穴,不加指點而其寓義自見,發人深思。
上一篇:鄭思肖《心史總后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劉敞《患盜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