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危棧飛流萬仞山,戍樓遙指暮云間,
西風忽送瀟瀟雨,滿路槐花出故關,
詩中之“故關”指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縣東北之井陘山上。作者于康熙十一年(1672)農歷六月奉命由京師出發,入蜀典四川鄉試,途經井陘關,乃寫下此七絕,詩描繪出井陘關的險峻形勢與夏末秋初的景色。
首句先寫“故關”所在之井陘山,“萬仞山”描寫井陘山之高峻,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乃以夸飾之言寫山的整體形象,顯得雄偉、磅礴。“危棧飛流”寫山上的局部形象:棧道高懸于崖壁上,寫出山勢之險要;瀑布飛瀉直下,又寫出山的氣勢。這兩個局部形象為井陘山整體形象增添了壯美之感。但詩人寫“山”旨在襯托“關”。“山”既萬仞,則座落于山上之“關”自然更加高峻,更加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概。次句就在山的背景中推出“戍樓遙指暮云間”之“故關”形象。“戍樓”,邊防軍的瞭望樓,此指代井陘關頭,寫它“遙指暮云”之間,既表明其高聳入云,又暗示作者“度故關”是黃昏時辰;而“遙指”又道出詩人此時尚未登山入關。前兩句所寫乃是遠望與仰視山關所見,亦唯有遠望與仰視,才能看出井陘關的全景風貌與氣勢。此時詩人的心境無疑是壯闊而興奮的。
后兩句轉寫“雨中度故關”時的景象。詩人省略了其攀高山、走危棧的過程,其行程之種種艱險留給人們自己去想象。第三句落筆直寫天氣變化。“西風”即秋風,忽然吹送來瀟瀟不止的秋雨,使作者感受到初秋的寒氣。空中是“瀟瀟雨”,地上又是“滿路槐花”。槐花夏季盛開,既已入秋,又經風雨摧殘,故已飄零滿地。詩人寫“出故關”時“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景色,含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宋玉《楚辭·九辯》)的蕭瑟意味;這與詩人因出“故關”而離京城益遠,增添了羈旅之愁有密切關系。
此詩前半首與后半首風格不一。前半首寫出關前所見景象,有陽剛之壯美;后半首寫出關時所見景物,具陰柔之優美。同一首詩風格發生變化,如宋湘《說詩八首》之七所云:“正在將軍旗鼓處,忽然花雜草長時”,是詩人心境變化的藝術反映。二者相輔相成,并具有跌宕多姿之妙。
上一篇:王士禛《瓜洲渡江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趙執信《御溝怨》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