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吳大有·點絳唇》吳大有
吳大有
送李琴泉①
江上旗亭②,送君還是逢君處。酒闌呼渡③。云壓沙鷗暮。漠漠蕭蕭④,香凍梨花雨⑤。添愁緒。斷腸柔櫓⑥。相逐寒潮去。
注釋 ①李琴泉:事跡不詳。②旗亭:酒樓。范成大《攬轡錄》:“過相州市,有秦樓、翠樓、康樂樓、月白風清樓,皆旗亭也。”③酒闌:酒殘、酒將盡。④漠漠蕭蕭:空寂蕭疏之景。唐許渾《送薛秀才南游》:“繞壁舊詩塵漠漠,對窗寒竹雨瀟瀟。”⑤梨花雨:梨花開放時節的雨水。孫光憲《虞美人》:“暗淡梨花雨。”⑥柔櫓:指船槳輕劃之聲。
鑒賞 吳大有一生形跡難以確考,也許這是吳大有漫長一生中無數離別中的一次。李琴泉是何許人,也不可知。但是,經由這唯一的一首吳大有留下的詞,他和友人分別時的悲傷,多年之后,仍然令人唏噓不已。
人們總是在湖邊告別,回想起他們從前的相逢,竟也是在這湖邊發生。“送君還是逢君處。”詞意流轉,含蓄蘊藉。那時是何等的快樂,今日便是何等的憂愁。在這同一個碼頭,同一個旗亭,曾經在歡笑中喝下相逢的美酒,而今,卻是在惆悵中,喝完這一杯又一杯送別的酒。慢慢的,微醉了,日暮了。該走的總歸要走,分離總要來臨,那就“呼渡”吧,把渡船叫來,把離情斬斷。可是這天色,卻如此蕭瑟灰暗,云層極低,沙鷗掠水而飛。一個“暮”字,既點出天色將晚時景色的黯淡,又與離人的傷心隱隱相合。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清王國維《人間詞話》)沉浸在分離愁緒中的詞人,看這湖邊萬物,便也都染上了一絲憂傷的顏色。水天浩淼,煙雨無邊,“漠漠蕭蕭”。“漠漠”是指密云彌漫的樣子,“蕭蕭”是指風雨之聲。雨打梨花,香氣凝結,這凄清寒冷之景,都是“添愁緒”,情與景融。再看那載著友人漸行漸遠的小船,聽那一聲聲劃過水面的槳聲,似乎它們都隨著寒冷的潮水遠去。小船與柔櫓,追逐著流水,卻全不管這送別的人是何等的斷腸,何等的難舍。詞至此,戛然而止,仿佛一個空鏡頭,畫面上只有邈闊的江水和低飛的沙鷗,極遠處的小舟與將暮未暮的夕陽。佇立江岸的詞人,獨居舟中的友人,他們的深情別意,都隱在這畫面中,消逝在這畫面中。
這是一首以百煉剛意,寫繞指柔情的小詞。吳大有一生耿直不屈,曾率領諸太學生上書言賈似道奸狀,宋亡后終身不仕。而在他唯一留下來的這首詞中,情感的表達卻是如此蘊藉溫和,語淺情深。(黃阿莎)
容膝齋圖 【元】倪瓚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鏈接 宋代最高的教育行政機關——國子監。自北宋開國到慶歷二年(1042),國子監是當時唯一的中央官辦學校。下設廣文、太學、律學三館。三館的區別,只在于專業不同:“廣文教進士,太學教九經,律學館教明律。”學生的入學資格,規定為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孫。和唐代相比,已經不是高級官僚子弟學校,而是高、中級官僚子弟的混合學校。從學生實際就讀情況來看,甚至低級官僚子弟以及寒素子弟也有不少,意味著此時的國子監已開始向太學轉化。端拱二年(989),一度將國子監改名國子學。淳化五年(994),又復其舊。作為最高學府的國子監,設判監事2人,總理監務;直講8人,掌以經術教授諸生;丞1人,掌錢谷出納;主簿1人,掌文簿。慶歷三年(1043),成立四門學。次年,太學又單獨建校。從此,國子監不再是最高學府,而是最高的教育行政機關。它直轄的各類學校生員統稱“監生”。由于朝廷把培養人才的重點放在太學上,國子學日趨式微,到了南宋,國子學就不復獨立存在,已完全并入太學。作為教育行政機構的國子監,從元豐三年(1080)起,設祭酒、司業、丞、主簿各1人。祭酒掌國子、太學、武學、律學、小學之政令,司業是其副手,丞參領其事。建炎三年(1129),國子監并歸禮部。紹興三年(1133)復舊。國子監設有書庫官,負責刻印經史群書。所刻書質量精美,世稱“監本”。宋時陪都西京(今河南洛陽)、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也有國子監,實際上是官員休閑之所。
上一篇:《兩宋詞·姜夔·點絳唇》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宋自道·點絳唇》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