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勛
落月如老婦,蒼蒼無顏色。
稍覺林影疏,已見東方白。
一生困塵土,半世走阡陌。
臨老復茲游,喜見太行碧。
《望太行》為曹勛晚年出使金國時作。詩一開頭從高處落筆: “落月如老婦,蒼蒼無顏色。”將月亮比為“老婦”,恐怕絕無僅有。這倒不是詩人標新立異,也不是不善擇喻,相反,若聯系實際生活,倒反覺這比喻很貼切。一彎殘月行將西落,月色由銀白明亮轉為慘淡蒼白,仿佛是一位垂垂老矣的老嫗。“無顏色”,無光彩。如換一種說法,恐怕反不如此句傳神、形象。
“稍覺林影疏,已見東方白。”這是由高及低,平視遠處的太行山。詩人寫山貌,用“林影疏”三字來概括。“疏”,這里指物影依稀。意同林逋《山園小梅》: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的“疏影”,是寫夜與晝交替時的朦朧不清的山林景色。只不過這景觀持續不長,幾乎是一瞬間的事,因為東方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噴薄而出。用“稍覺”對“已見”,言時間轉換之迅疾,同時重將視角注向半空。空中所呈露出的雖也是白色——魚肚白色,但絕不似落月般的蒼白慘淡。它正由白而漸紅,太行已蒙上了一層亮色。
第三聯撫今追昔,感慨身世: “一生困塵土,半世走阡陌。”這二句互文,意思是: “我的大半輩子都是在飄零動蕩、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度過的。”“阡陌”,本指田野小道,這里用以比喻人世行路之坎坷。此聯若聯系詩人的遭遇來理解,絕不是無病呻吟。詩人生于斯、長于斯,對北地的一草一木都懷有很深的感情。而今山河已為金人所占領,只有在出使時才能看到一次。由望山而自顧哀憐,感慨世事,進而哀痛北宋滅亡,這也是情之所至,自然而然的事。詩于此作一插筆,不覺突兀,反而是合乎情理的。
由望山而感慨平生,時空跨度極大。故詩人在末聯中重又將筆觸伸向現實的時空: “臨老復茲游,喜見太行碧。”前句緊承上聯,點明此次望太行是出使路過,機會難得。一“復”字,含意甚深,既有復來故土意,又有此后再難得見之意。后句描繪朝陽下太行山青蔥欲滴的景色。這時的太行山因能見度高而異常清晰。“喜”照應上句“復”字,這是重來故土復見故物之喜,恨不得多看幾眼,也是喜中含悲;這里本是自己的土地,本可常見,而今竟難見。這二句使全詩的感情基調由前聯感慨平生時的低沉作兩層折轉,一轉為喜,再轉為悲,前者明,后者隱。如此轉換,頗具匠心。
《望太行》的最大特色在時空的調度上。空間,上下幾度變換;時間,或夜或晝,或實或虛,由夜而晝,由實入虛。時而順流,時而逆流,十分富于變化。特別是中間插筆,追憶、感慨身世之句的出現,既豐富了詩歌的內涵,給詩歌造成了“澀”的藝術效果,又給后面時間轉換提供了契機。如在第二聯中,只見東方剛發白,太陽即將躍起,而到了第四聯,日已升起君臨世界了。因為有了第三聯的時間逆流,我們仿佛感到詩人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中,故不知時間飛逝,等到回首眺望時,太行山色已是郁郁蔥蔥了。這樣,全詩脈絡就更覺清楚了。
上一篇:《有美堂暴雨·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