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岳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翻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曉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這是一首刻畫農村夏雨壯觀景象的寫景詩。詩寫一位家住溪西的牧童,清早就騎牛去溪北放牧。忽然,烏云翻卷,風雨驟至。牧童慌忙冒雨渡溪回村,可是一會兒工夫,天“驟晴”,“山又綠”了。
自然界就是這樣,風云變幻,旦夕不同。而在此詩中,華岳這位始遭韓侂胄迫害,終為史彌遠殘殺的愛國志士,是否有什么“興寄”之類,怕也難以確知。但這并不重要。令我們稱奇叫絕的是詩人觀察生活之細致,狀物圖景之準確,技巧手法之嫻熟,下筆氣度之恢閎,真可說是“筆挾風雨”了。
詩一開篇,即切入詩題,將夏日風雨驟至的場景推出,繪聲繪色地描摹刻劃,如山勢陡起,突兀而來,使人心懾魂動。“牛尾烏云潑濃墨”,言云色之黑,雨將至未至。“牛尾”與下句中的“牛頭”,皆移用民間諺語: “夏雨分牛脊”之說。此外,以牛尾之黑喻云色,以牛尾之搖曳擺動狀烏云之舒卷翻騰,也十分生動形象。再加之“潑濃墨”之喻,故爾給人的視覺印象是天昏地暗、烏云彌漫、風雨在即。第二句: “牛頭風雨翻車軸”,寫風雨已至的地方大雨傾盆,如水車戽水,軸翻水涌,雨聲大作。這一句重點寫雨量之大,雨聲之響,手法夸張。這一聯詩基本上已將夏雨云色黑、來勢猛、雨量大、有雨和無雨兩地間相距咫尺等特征寫出來了。但是,好象這還不夠,詩人繼續以濃墨重彩,渲染夏雨之壯觀,進一步用多種比喻寫出風雨之勢。“怒濤頃刻卷沙灘”,側重描寫雨勢之猛,好似驚濤駭浪,洶涌奔騰,勢不可擋。“頃刻”,言從烏云翻卷到暴雨驟至之間的時間很短,如影隨形,緊接而來。夏雨不象春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也不象秋雨,瀟瀟灑灑,綿綿無盡。夏雨襲來,說到就到,如潮水洶涌,翻江倒海。故此句雖有所夸張,卻是緊扣夏雨的特征,將夏雨勢頭之快、之猛寫盡寫足。下一句: “十萬軍聲吼鳴瀑”,以“鳴瀑”來喻“軍聲”,又以“軍聲”喻風雨聲,極言暴雨聲響之壯大。手法夸張。至此,詩人已將夏雨特征完全烘托出來,那如吼如鳴的驟雨,如在眼前,恍在耳邊。后三句是補筆,補敘牧童的住地、牧地等。這位牧童家在“溪西曲”,當夏雨來臨之際,他正在溪北放牧。從牧地到住地,中間相隔一溪,路不算太遠。當牧童“慌忙冒雨”趕回家,正欲渡溪時,“雨勢驟晴山又綠”。這里,筆勢陡轉,畫面頓時清新優美起來。它寫出了夏日陰晴瞬息變化的奇觀。剛才那場暴雨來得猛,去得也快,驟雨又驟晴,現在重又恢復山綠水青之景了。
這首詩生活氣息極濃,語言樸實。風格上,既壯美,又優美。前半部分刻劃雨勢壯觀之詩句尤見功底,它反映了詩人觀察事物之細致,運用語言之純熟。一些比喻用得恰到好處。此外,在剪裁上也頗具匠心。總之,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
上一篇:《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登快閣·黃庭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