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一首廣為傳誦的哲理詩。它寫在廬山西林寺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北麓,距東林寺一里左右。東晉太元二年(377)太府卿陶范為慧永創建,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元豐七年(1084),蘇軾從黃州團練副使移任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途經九江,游了廬山,經山僧請求,寫成此詩。
廬山氣象萬千,為人們所傾倒。前人已有不少寫廬山的名句、佳作,要想突破,只有從立意上去創新。蘇軾從觀感與哲理的結合中賦予廬山勝景以新意,使它成為一首詠廬山的名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實寫,從不同的視角看山,遠、近、高、低,橫看、側視多角度地觀賞,呈現出不同的形貌,或峰、或嶺、或偃蹇,或如髻如眉,形成不同景觀,但還不能把握廬山的整體特點。為什么了解了各個局部,還不能掌握全體呢?詩的下聯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揭示了一個平凡然而卻是深刻的哲理:人的認識具有相對性,難免帶有局限,只有擺脫了局部經驗的限制,才能認識事物的實質。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這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但王氏僅從寫作的角度對“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問題作了較辯證的論述;東坡的詩句涵蓋面卻要廣得多,包括對自然、人生,一切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出”與“入”的辯證關系問題,具有普遍的哲理性。
蘇軾這首詩寓哲理于形象,把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對廬山形象的描繪很自然地溶入道理,引導人們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實質的探索。因此,無論從“文”與“道”哪個方面來看,它都是很有價值的詩篇,為宋代哲理詩創作辟出新路。所以,絕不能把它與蘇軾另一些滯悶、艱奧的禪偈詩相提并論。蘇軾的這首詩是即興之作,清新自然,含蓄、深邃,無一點矯揉造作之態。正如蘇軾自言: “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答謝民師書》)“心”與“手”,妙理與高藝,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隨意所出,即興而作,即成“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美文佳作,令人吟味無窮。
《冷齋夜話》云: “東坡游廬山東林,作二偈云: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谷云: “此老人于般若橫說豎說,了無剩語。非其筆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傳之妙。”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
亦是禪偈而不甚露禪偈氣,尚不取厭,以為高唱則未然。(紀昀批點《蘇文忠公詩集》卷二十三)
此詩有新思想,似未經人道過。(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二)
上一篇:《題竹石牧牛(并引)·黃庭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西溪無相院·張先》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