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
張先以詞名世,曾以“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風絮無影”等詞句,被稱為“三影郎中”或“張三影”。他善于細膩地觀察、敏銳地捕捉一時景物,抒寫一剎那間的感受,詞句清新明麗,表現(xiàn)了一定的藝術(shù)技巧。張先在藝術(shù)技巧上的這些特點,在本詩中也比較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本詩描寫雨后秋溪的獨特景致,表現(xiàn)了詩人此時此地獨特的情致。詩的開頭從大處入手,氣勢宏大。一場秋雨剛剛過去,寰宇之中風和氣清,天光水色渾成一片,天上地下融為一體。被秋雨洗刷過的屋宇門庭,顯得格外明凈、寧靜;幾座院落,臨溪而立,屋基與溪水相平,又無一波微浪,仿佛平臥在寬闊的水面上,別有一番風致,更顯出一副靜謐情態(tài)。明澈的溪水中,山影倒映,煞是清晰。忽見微風吹起,浮萍上的水珠破處,山影搖曳晃動。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所寫的“那榆樹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的景致,與此頗相似。詩人觀察事物細致入微,于此可見。接著說,水草由于小艇的歸航而發(fā)出細微的聲響。這細微的聲響也被詩人聽到了。象王維在《山居秋暝》里所寫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那樣,這是以動寫靜,由此足見環(huán)境的極度幽靜。頷聯(lián)從小處著筆,寫一見一聽,一動一靜,細致入微。但始終扣住“靜”、“影”二字做文章,極寫雨后秋溪的明麗靜幽,表現(xiàn)了詩人寧靜澹泊的心志。
接著詩人宕開一筆,寫“入郭僧尋塵里去”,反襯出眼前這無相院是離塵脫俗的去處; “過橋人似鑒中行”,刻畫雨后西溪的潔凈如鏡,此處不僅是遠隔塵俗,更是潔凈無比;清澈的溪水不僅能照徹人影,也能窺視人們的內(nèi)心——心平似鏡。“過橋人”的鏡頭乃是詩人從水中觀察所得,系水中之影??梢婎i聯(lián)仍然是扣住了“靜”、“影”二字來寫的。
尾聯(lián)收結(jié)比較巧妙。“已憑暫雨添秋色”,一句,點出了秋天的時序和雨后西溪的特定場景,也是獨特的雨后秋溪景致的所由出?!澳判尢J礙月生”,意謂秋雨過后,蘆葦定會恣意生長,但詩人說,切莫讓那些蘆葦過分地長高,妨礙人們領(lǐng)略深溪月影的妙趣——仍然扣住“影”字。這一方面點明了是在傍晚時分,同時也隱隱透露出詩人恬淡的心境和高潔的情懷。
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余技耳?!逗菸飨吩疲?“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迸c余和詩云: “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胡蝶為春忙?!比舸酥?,皆可以追配古人。而世俗但稱其歌詞。昔周昉畫人物,皆入神品,而世俗但知有周昉士女,皆所謂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歟?元祐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蘇軾《題張子野詩集后》)
張子野《湖州西溪》詩: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上句佳,卻似詞,下句不佳,尚是詩,個中消息當參。(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卷五)
子野詞家,詩可與晚唐人爭席。(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一)
上一篇:《題西林壁·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風雨中望峽口諸山奇甚,戲作短歌·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