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城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力主改革的范仲淹因“譏切時弊”,被罷免了權知開封府的官職,出知饒州。當時擔任館閣校勘的歐陽修,寫信給諫官高若訥,認為仲淹以無罪逐,不能辨,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這就是有名的《與高司諫書》。歐陽修因此遂被貶為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夷陵是位于荒山大江邊的山城,“青山四顧亂無涯,雞犬蕭條數百家”(《寄梅圣俞》)。歐陽修在此寫了不少當地風土人情的詩,在風俗史上頗有價值。這首《戲答元珍》作于第二年的早春。這年夷陵春寒久雨,花開得遲。所以開頭從入春無花說明自己猶如身在天涯,是春風不到的地方。長江中游的宜昌,當然說不上是“天涯”,歐陽修無非借此表明遭到遠謫,含義是雙關的。
歐陽修
此詩還工于起筆,首句設疑,次句作答,結合得很自然。歐陽修對這種寫法,自己也很欣賞。他在《筆說·峽州詩說》解釋這兩句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文意難評,蓋如此也。”三、四兩句抓住了當地的天時風物特點,寫出了山城之春的寂寞與荒寒。“殘雪壓枝猶有桔”,說“殘雪”,說“猶有桔”,都是去冬之遺留,說明冬寒未退。“凍雷驚筍欲抽芽”則是今春之萌動,說明春氣已臨。但雷聲不是平常的春雷,特別指出是“凍雷”。春筍尚沒有破土,僅在地下暗暗滋生,它們都被山城的寒意所蓋住了。這正是三峽附近一帶冷暖空氣交換期乍暖還寒的氣候。這種冬春交錯的節候風光,本來是難以著筆的。用律詩工整的對句來寫,就更不容易。因此這一聯常受到稱賞。五、六兩句,正面抒寫自己的遷謫之感。“夜聞歸雁生鄉思”,包括思鄉和懷京兩層意思。因為歸雁是北上的,而歐陽修的家鄉是在江西廬陵,還在夷陵之南呢!“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這年才三十一歲,只是因遷謫而深感年華流逝。最后兩句,則故作寬解之語。歐陽修曾在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他在《洛陽牡丹記》中說:“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游遨。”這兩句是說,他已見過洛陽花時牡丹之盛,夷陵的山野之花雖然開得晚,也不值得嘆惜了。這是“戲答”丁寶臣(字元珍)來詩中花時久雨的傷感,也是寬慰自己傷時不遇的怨思。這種怨思實際貫穿全詩,但淡而無痕,寫得很巧妙。
《西清詩話》云:歐公語人曰:“某在三峽賦詩云:‘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若無下句,則上句不見佳處。并讀之,便覺精神頓出。文意難評如此,要當著意評味之耳。”(蔡正孫《詩林廣記》后集卷一引)
此夷陵作,歐公自謂得意。蓋“春風疑不到天涯”一句,未見其妙,若可驚異;第二句云“二月山城未見花”,即先問后答,明言其所謂也。以后句句有味。(方回《瀛奎律髓》卷四)
陸貽典:句法相生,對偶流動,歐公得意作也。查慎行:起句得松快。紀昀:起得超妙。不減柳州。許印芳:“花”字、“不”字俱復。起句妙在倒裝,若從未見花說起,便是凡筆。(《瀛奎律髓匯評》上)
結韻用高一層意自慰。又《黃溪夜泊》結韻云:“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亦是。(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一)
上一篇:《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