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初夏(二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清晨出郭更登臺,不見余春只么回。①
桑葉露枝蠶向老,菜花成莢蝶猶來。
晴絲千尺挽韶光,百舌無聲燕子忙。②
永日屋頭槐影暗,微風扇里麥花香。③
【注釋】 ①只么:禪宗語錄里常用的口語,意猶“就這么”。黃庭堅《寄杜家父》:“閑情欲被春將去,鳥喚花驚只么回。” ②韶光:春光。百舌:鳥名。以其鳴聲反復如百鳥之音,故名。立春后鳴囀不已,入夏后則無聲。③永日:長日。
【譯文】 清晨出城又登臺尋覓,春天一去便全無蹤跡。桑葉露出了枝條,蠶已在等待吐絲。菜花已經結籽,那多情的蝴蝶,還戀戀地不忍離去。
裊娜的晴絲緩緩飄蕩,仿佛要系住美好的春光。百舌鳥不再鳴叫,只有燕子在穿梭奔忙。長長的夏日里,屋旁的槐樹下一片蔭涼,微風吹拂,送來麥花的清香。
【總案】 這兩首也屬于田園詩,與《四時田園雜興》風格相統一。第一首寫尋春。出郭尋春,登臺望春,結果是全無蹤跡,只好怏怏而返。回來的路上,看到桑樹被蠶吃光了葉子,露出了枝條,菜花已經結籽,偶爾還有蝴蝶戀戀地不忍離去。如此而已。在一般人眼中,這種題材根本就沒有什么詩意,難以成詩。但詩人稍加點染,便覺饒有情趣。前兩句寫尋春不見,是以掃為生之法。后二句故作無可稱述語氣,卻蘊含著真樸雋永的詩意。春蠶一直被視為奉獻精神的象征,“春蠶到死絲方盡”因此成為震撼人心的名句。可是還有默默奉獻養育春蠶的桑樹,似乎被歷代詩人忽視了。“桑葉露枝蠶向老”一句,看似平直的敘述,卻提示了一種因果關系。桑葉雖然被吃光了,而蠶卻即將吐絲;片片綠葉孕育成錦繡未來,所以“桑葉露枝”并不像枯柳衰荷那樣令人傷感。末句寫菜花已經成莢,蝴蝶猶自飛來,見得蝴蝶留戀多情,寫得很風趣。這兩句句法相同,借蠶與蝶為媒介,不動聲色地寫出畫外的春光,使人想見桑葉沃若、黃花遍地的陽春煙景,想見援條采桑的村姑,成群采花的蝴蝶。而這一切又與眼前實景構成對比,使人加重了惜春的情緒。于“不見余春”處寫出春之精魂,于平淡無奇處發掘出詩意,詩人的手眼功力于此可見。
第二首寫初夏田園風光。晴絲在陽光下飄飄漾漾;百舌鳥入夏后不再鳴叫,燕子為筑巢孵雛而奔忙;天變得長了,日光也漸漸強烈,槐樹的陰影因而更濃重;小麥開始揚花,微風中送來清香。全詩只“挽韶光”三字為以情體物的虛寫,其余全是白描。而每一筆都是初夏特有的景象,與那些并無體驗賦得田園之作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詩人并非徒作畫工之筆,這幅初夏田園圖中,分明含有一種恬淡幽馨的意趣。初讀使人心馳神往,再讀則如身臨其境。在屋頭槐影里,愜意舒心,凝神澄慮,于此可悟熱官不可做,身外無須求。
上一篇:陸游《初發夷陵》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戴敏《初夏游張園》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