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格調(diào)蒼涼唱“黃鶴”》
《菩薩蠻·黃鶴樓》歌曲賞析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1927年春,古老的中國大地上空烏云密布,黑云壓城城欲摧,中國革命處于成敗的生死關(guān)頭,蔣介石磨刀霍霍,即將向共產(chǎn)黨人開刀,而陳獨秀仍然推行右傾路線,寄希望于蔣介石。風(fēng)云變幻,中國往何處去?中國革命往何處去?毛澤東登臨黃鶴樓遺址,登高遠眺,千里長江奔來眼底,中原大地一望無際,極目天地間風(fēng)起云涌,那裝著全中國的巨人胸膛里,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在沉思,擔(dān)憂著中華民族的危亡,心潮激蕩,“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這首詞是毛澤東詩詞中藝術(shù)性、思想性高度統(tǒng)一的一首,詞格悲蒼,氣勢宏偉,翻卷風(fēng)云,包孕日月。盡管自古以來有“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等千古名句,其分量都不如毛澤東這首“黃鶴樓”雄渾壯大。整個中國在他胸中激蕩,整個民族在他心頭擔(dān)負,何等的容量,何等的氣派!似乎悶雷似的呼喊震撼著宇宙,也震撼著音樂家的靈感。
然而,要將毛澤東如此大的胸懷用音樂來表達,確非一件容易之事。許許多多作曲家為此曲費盡心機,大都差強人意。只有羅斌的“黃鶴樓”也許是最好的一曲。歌曲的前奏一起,便顯示出了巨大的力量,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起伏動蕩的旋律線,猶如心潮滾滾,仿佛浩蕩長江。“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兩句,音樂以長線條的大起大落的旋律,構(gòu)畫了博大寬廣的毛澤東的胸懷寫照,高聲區(qū)的“茫茫九派”和低聲區(qū)的“沉沉一線”形成對照,展示了一幅壯大的畫卷:千里長江從天邊奔來,迷霧中隱隱約約猶如一條白練在遼闊的中原大地上穿過,滋養(yǎng)著這個古老而悲慘的民族。怎能不使人壯懷激烈,仰天長嘯呢?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二句沉著而肯定,不像前兩句那樣動感強烈。接著,與前奏相仿的間奏再次掀起,但去掉了尖銳的前倚音,聽來稍稍緩和。“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旋律流暢,第二遍以同樣的旋律再重復(fù)一次,在“心潮”兩字上放寬達到高潮,在全曲最高音3上作延長,要求力度飽滿,對歌唱者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此曲旋律優(yōu)美寬廣,氣勢很大,流暢而具備很強的可唱性。因此,無論是男高音、女高音或中低聲部都特別喜愛它,尤其是音樂院校、專業(yè)團體的歌唱演員們,常常在聲樂比賽或考試中選用此曲,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全曲的聲區(qū)構(gòu)成,氣勢都十分有利于歌唱發(fā)聲,往往能比較充分地發(fā)揮技巧。其次是內(nèi)容很受人喜歡,再者就是演唱的效果比較好,這一點與第一方面有共同之處。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雜言詩》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歌舞史詩傳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