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越亡吳計已行,論功何物賞傾城?
西施亦有弓藏懼,不獨鴟夷變姓名!
吳梅村(1609—1671),名偉業,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他是明末清初的重要詩人。他在崇禎年間中進士,官任左庶子,是復社成員,南明政權建立后,他在朝任少詹事,因與馬士英、阮大鋮意見不一,辭歸鄉里。清世祖福臨因其文壇盛名,強使他入清朝做官,任國子監祭酒,一年以后借母病的理由還鄉,從此再不出仕。吳梅村對于自己仕清一年,在內心中深感痛苦,他在此后有不少詩反映了他的“官”誤名聲的慨嘆。在明末清初的詩人當中,吳梅村是一大家,他的詩以明亡為分界,前期多風華綺麗之作,后期則多蒼涼激蕩之作。
這是一首感慨西施退隱的詩,命意奇異,發前人之所未發,很有特色。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有名的傳奇人物,她是春秋時越國的美女,生于諸暨苧蘿山的一個打柴人的家里。越王勾踐與吳國相爭,為吳王夫差所敗,退守會稽,臥薪嘗膽,并接受謀臣范蠡的計謀,投合吳王夫差好女色的弱點,選取了越國的美女西施,經過三年的特種訓練,獻與吳王,吳王迷惑忘政,后終被越國所滅。吳國滅亡后,西施嫁與范蠡,共同乘船泛游五湖,最后改換姓名,耕于海畔。范蠡歸隱江湖之前,曾勸吳大夫文種應及早歸隱,給他的信中說: “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音“會”,鳥獸的嘴),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在傳統的詩歌中,大多是寫西施怎樣用聲色媚惑吳王,終使吳王耽溺于酒色之中,釀成亡國殺身之禍,對荒淫之君雖有貶意,但基本傾向還是向當政的君王講歷史教訓,存心為的是皇帝好。另外也有一種詩是專寫范蠡歸隱的,其中說功成身退、避禍及早;但很少有人明確寫西施功成退隱,沒有看到西施是一個身穿羅縠的女政治家。吳梅村的寫法是老題的翻新,他面對西施的遺事,不是站在君主一邊,慨嘆女人可以傾城傾國,而是從另一個方面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在君主當國的時代,女人為君主立了大功,后果又能如何呢?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種千古常見的政治習俗,難道僅是體現在那些謀臣、武將的身世當中?作者以詩的形象表明了他的意旨所在,他顯示出:功高可以震主,而這種功不在于是男人立的,還是女人立的。因此在這種歷史存在面前,立有霸越亡吳大功的西施,產生弓藏之懼,并不是沒有緣由的疑慮。在這首詩中,詩人給西施以獨立的政治身份,表明她的退隱江湖,并不是范蠡的“隨船家屬”,附庸而去,而是一種有深遠政治眼光的獨立行動。吳詩意義在于,他寫出了私欲重、疑心多的君主當朝,難容功高威廣的臣下這樣的歷史事實,而題材用的是西施之懼禍退隱,就更是別具匠心。吳梅村能寫出這首詩,與他自己被清室召用后及早歸隱的生活經歷有直接關系。他的退隱一方面是不愿侍奉清王朝,同時他也從歷史上總結了許多教訓,認識到從宦途退出,過一種“松筠敢厭風霜苦,魚鳥猶思天地寬”的生活,在亂世之中并不是處世的下策。因此,可以認為,吳梅村《一舸》,其中也載有自己的許多身世感。
上一篇:吳文英《風入松》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姜夔《揚州慢》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