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季孫《寄蘇內翰》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倦壓鰲頭請左符,笑尋潁尾為西湖。②
二三賢守去非遠,六一清風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③
聚星堂上誰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壺。④
【注釋】 ①蘇內翰: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最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時稱翰林為內翰。蘇軾知潁州前任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②壓鰲頭:鰲頭,唐宋時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立于鐫有巨鰲的殿陛石正中,因稱入翰林院中為上鰲頭。壓鰲頭,又有獨占鰲頭,出類拔萃于翰林之意。潁尾:潁水的末端。潁水又稱潁河,源出河南登封縣,東南流入淮河,其會合處,即潁州西湖。西湖:潁州西湖。潁州治地在今安徽阜陽縣,西湖位于縣城西北1公里。湖長5公里,廣1.5公里。北宋著名詩人晏殊、歐陽修和蘇軾先后為守(即下聯所謂“二三賢守”),皆常宴賞于此,與杭州西湖并稱。③四海句:元祐六年(1091)三月蘇軾離杭州任時曾有詩云:“衰發只今無可白,故應相對話平生。”重陽句:化用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④聚星堂:歐陽修知潁時所建。蘇軾知潁時,詩人歐陽棐、趙令疇和陳師道等都在潁州。
【譯文】 你厭倦了,獨立在鰲頭上,那高處不勝寒,才請求賜予赴外任的左符;你高興地尋覓到潁水的盡頭,楊柳盈岸的西湖。前任太守們赫赫的政績不會被玷污,六一公那清健的詩風而今也不會單孤。四海之內,誰人不知東坡詩名?學士霜鬢,重陽佳節,可曾插得菊花,可曾又得佳句?聚星堂上,人人懷瑾握玉,桂冠次弟屬誰?群星璀璨,眾星拱月,如涌的詩潮呵,怎能不傍金樽倒玉壺?
【集評】 宋·葉夢得:“劉季孫,平之子,能作七字詩,家藏書數千卷,善用事。……為杭州鈐轄,子瞻作守,深知之。后嘗以詩寄子瞻云:‘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子瞻大喜。在潁州和季孫詩,所謂‘一篇向人寫肝肺,四海知吾霜鬢斑’。蓋記此也”。(《石林詩話·卷中》)
元·方回:“‘六一清風’一聯已佳。‘四海重陽’一聯不唯見天下人共惜東坡之老,又且開慰坡公,隨時消息,不必以時事介意也。句律悲壯豪邁,人人能誦之。(《瀛奎律髓匯評》,卷四十二)
清·紀昀:“此評(指方回評語)好。”“‘六一’字用其事,非稱其號,故可對‘二三’。”(同上)
清·許印芳:“歐陽公號六一居士,此正是稱其號。若指‘六一’實事而言,則歐陽公可稱之事,有大于‘六一’者矣。此詩用之非對‘二三’,不過取其字面耳。”(同上)
近·高步瀛:“此詩有重陽句,當是是年九月作。子瞻有次韻和詩,又送劉景文詩有云:‘一篇向人寫肝肺,四海知吾霜鬢斑。’(《石林詩話》以此二句為和詩,誤。)自注曰:君前有詩見寄云:‘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蓋深喜之也。”(《唐宋詩舉要》下冊)
【總案】 蘇軾元祐六年(1091)三月由杭州知州升任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然而, “在翰林數月,復以讒請外,乃以龍圖閣學士知潁州”(《宋史·蘇軾傳》。蘇軾終于如愿以償,就此遠離了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旋渦。彼時彼地他的心情如何呢?“心有靈犀一點通”,蘇學士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對詩酒唱和生活的歡欣,都被劉季孫和盤托出,字里行間洋溢著摯友間的深情厚意。詩確實寫得豪健流暢,一氣呵成。
上一篇:王令《寄洪與權》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羅與之《寄衣曲(三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