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高濂
西泠在湖之西,橋側為唐一庵公墓,中有楓桕數株2,秋來霜紅霧紫,點綴成林,影醉夕陽,鮮艷奪目。時攜小艇,扶尊登橋吟賞3,或得一二新句,出攜囊紅葉箋書之4,臨風擲水,泛泛隨流,不知飄泊何所,幽情耿耿撩人5。更于月夜相對,露濕紅新;朝煙凝望,明霞艷日,豈直勝于二月花也6! 西風起處,一葉飛向尊前,意似秋色憐人,令我騰歡豪舉,興薄云霄7,翩翩然神爽哉8! 何紅葉之得我耶9!
1西泠橋:杭州市西湖一景。2桕(jiu):烏桕樹,高二丈余。3尊:同“樽’,酒杯,此處指酒。4紅葉箋:指題詩用的紙。此處活用唐代范攄《云溪友議》中紅葉題詩典故,宮中人題詩于紅葉上,紅葉隨御溝水而流出宮外,被一書生拾得,終于成就了姻緣。5耿耿:不能忘懷。6“豈直”句:晚唐詩人杜牧《山行》有“霜葉紅于二月花”之句。7薄:近。8翩翩:輕爽的樣子。9得我:使我得,意為使我愉悅。
【析點】 這是一篇凝煉精致的游記,是濃郁的感情和醇厚的詩意的結晶。其醉人之處不僅是作者筆下貯滿詩情的紅樹,更是作者身心融會其中如醉如癡的那份情感。
文章開頭即簡潔地交待了西泠橋畔紅樹的地理位置,之后引領讀者循其游蹤,領略了紅樹美之種種。但作者并沒有囿于游賞過程的直接觀察所得,而是憑葉寄興,驅遣文思,展開想像和聯想,融入紅葉題詩那優美動人的愛情傳說,賦予紅葉以人類的思想情感,有效地拓展了作品的藝術容量,使之向著歷史、社會乃至讀者審美心理的深處延伸,不僅使讀者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之美的不盡底蘊,而且使大自然本身也作為對生活、生命富有啟示意義的對象而激發著人們的情感。其間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作者的風流儒雅,善于捕捉美之真諦的藝術氣質,紅葉似情人知己,如高士摯友,善解人意、惹人憐愛的絢麗光彩和蓬郁的活力,無不深深打動讀者,使之也隨著作者的游蹤筆跡一同心醉而神迷
上一篇:《裁損宗室恩數》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觀第五泄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