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農
吳興眾山如青螺①,山下樹比牛毛多。
采菱復采菱②,隔舟聞笑歌。
王孫老去傷遲暮③,畫出玉湖湖上路。
兩頭纖纖曲有情④,我思紅袖斜陽渡⑤。
【注釋】
①吳興:今浙江湖州。青螺:山峰聳立如螺髻。辛棄疾《水龍吟》:“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②復:又。③王孫:王者之后代,因趙孟頫為宋宗室后裔,故稱。遲暮:比喻人的衰老。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④兩頭纖纖:古代歌曲名。此處又指菱角兩端的尖角。⑤紅袖:指采菱女。
【評說】
本詩選自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館藏金農《采菱圖》。
畫上冬心跋曰:“此詩余題趙承旨《采菱圖》之作也。清夏無事,畫以遣興,又書此詩,奉寄高流一笑。曲江外史記于廣陵僧舍。”是知此詩原非自題畫作。趙孟頫(承旨),浙江吳興人,對家鄉山水以及采菱的場景了如指掌,寫此小品,自當不在話下。吳越山水,青秀婉媚,草木華滋,水網密布,景色宜人。江湖間多養菱芰,秋來采菱又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姑娘們嬌好的身影出現在江濱湖畔,她們成群結隊,蕩舟水面,采菱復采菱,這一簡單的重復勞動并不顯枯燥乏味,因為始終有歌聲笑語陪伴。此情此景,令人心向神往,即便是年老體衰的趙孟頫,平日里時常要自傷貧病遲暮,見此不免勾起一番情絲,用心繪出一條玉湖路。湖面寬闊,菱葉密布,路從何而來?君不見,片片扁舟,兩頭纖纖,輕泛湖面,“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梁元帝蕭繹《采蓮賦》),自然而然在碧綠的菱葉水面中間形成一條玉路,清清的,宛可見底。畫中美景,更兼采菱女情真意切的《兩頭纖纖》,使得金農也為之留戀不已,思念起“纖腰束素,遷延顧步”,“恐沾裳而淺笑,畏船傾而斂裾”(蕭繹《采蓮賦》)的采菱女,以及斜陽映照下的渡口。于是他也提起畫筆,作《采菱圖》,使之成為永恒,與承旨所畫相比,更多的加入了自己的感情。他以花青染出一帶遠山,可見草木之多之密,其形如螺髻,充分體現出江南山石的溫柔秀麗。赭色抹出明凈的沙灘,湖水蕩漾,無數小船撒在浮菱之中。朱色的少女的身影,或打船槳,或忙于采菱,婀娜動人,極富生活氣息。爾后,作者便將題趙孟頫之詩復題于自己的畫上,詩畫互為彰表,情景交融,自然和諧。
上一篇:《題趙承旨畫羊》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趙昭雙鉤水仙畫扇》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