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書憤》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①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②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③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④
【注釋】 ①早歲:年輕的時候。此詩為淳熙十三年(1186)閑居山陰時所作,詩人時已六十二歲。②樓船:高大的戰船。瓜洲渡:在今江蘇鎮江對岸的長江邊上。大散關:在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為宋金交界處的一個重要關口。這一聯隱括了詩人的兩段經歷。隆興二年(1164),陸游曾在鎮江當通判;乾道八年(1172),陸游在四川當幕僚時,曾到過大散關。
③塞上長城:南朝劉宋時名將檀道濟被殺時,憤怒地對宋文帝說:“乃壞汝萬里長城!”唐代名將李勣也曾被唐太宗比為長城。④出師一表: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臨行前向蜀后主劉禪上表,后人將這個表章稱為《出師表》。真名世:實在是舉世聞名。伯仲:古時稱兄弟間長者為伯,次者為仲,引申為衡量人物差等之詞。伯仲間,猶相提并論。
【譯文】 年青時候,哪里知道世事艱難;中原北望,幻想著收復失地,豪氣如山。曾記得,瓜洲古渡,飛雪灑滿大宋的樓船;大散關頭,鐵甲騎兵在秋風中颯爽酣戰。可惜啊,我曾經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壯志未酬,衰鬢先斑。《出師表》真足以萬古流傳,試問千載之下,誰能和諸葛亮并立比肩?!
【集評】 清·紀昀:“此種詩是放翁不可磨處,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如全集皆‘石硯不容留宿墨,瓦瓶隨意插新花’句,則放翁不足重矣。何選放翁詩者,所取乃在彼也?”(《瀛奎律髓匯評》卷三十二)
清·方東樹:“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憤也。妙在三四句兼寫景象,聲色動人,否則近于枯竭。”(《昭昧詹言》卷二十)
清·李慈銘: “全首渾成,風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無愧色。”(《越縵堂詩話》)
今·吳熊和:“這首詩概括了他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格調悲壯,詞采宏麗,氣韻沉雄,是他七律中的名作。……‘樓船’一聯刻畫當年情景,瓜洲渡口,雪夜渡江;大散關頭,秋風立馬,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寫出了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斗情緒。”(《唐宋詩詞探勝》第347頁)
今·何滿子:“《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宋詩鑒賞辭典》第977頁)
【總案】 此詩筆酣墨飽,通篇渾成,極有氣勢。前四句寫的是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忠憤之氣,后四句寫的是世事間阻、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悲憤而不感傷頹唐,仍以伊呂諸葛自期,于此可見英雄本色。
“世事艱”三字,是晚年自省的結論。不是說自己少不更事,志大才疏,而是恨昏君佞臣當國,坐失良機,使愛國之士,請纓無路,戴復古《水調歌頭》詞中所謂“百載一機會,人事恨悠悠”,意味與此近之。陸游《關山月》等詩中對投降派的指斥,可以看作“世事艱”的注腳。
次聯跨越時空,如電影蒙太奇之法,而妙在一氣貫注,組接無痕。陸游一生志在殺敵報國,卻屢受挫折,惟有四十歲為鎮江通判,四十八歲在南鄭為王炎幕僚時,有親臨前線的機會,故視為最難忘的經歷。可惜兩次良機,都未得施展抱負。如今壯志未酬,衰鬢先斑,想到那兩段經歷,猶歷歷在目。故這一聯既是“氣如山”的形象顯現,也是“世事艱”、“空自許”等感慨之所由生。
上一篇:梅堯臣《書哀》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寇準《書河上亭壁》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