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這首詩描寫的是長江邊秋日黃昏時的漁村小景。作者《漁洋詩話》曾記云:“……又在真州作絕句云:‘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江淮間多寫為圖畫”。可見此絕句頗具“詩中有畫”的特色。
詩前兩句先以疏淡的水墨描繪漁村秋日環境:“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江干”,指真州之南的長江邊,“釣人居”,稱漁家住所;“柳陌”,植柳之路。次句“一帶疏”是關鍵之語,寫出秋日漁村柳陌菱塘的蕭瑟景象:因柳葉枯萎,塘菱衰敗,故陌上塘中都顯得凋零稀疏。這秋意蕭颯的環境乃是詩中“圖畫”的背景。
詩中“圖畫”的主體或前景則是以鮮麗的彩墨描繪另一番風貌:“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好”字起頭,使后半首詩一掃前半首的蕭瑟氣氛。“日斜”,謂黃昏;“紅樹”指秋日“紅于二月花”之楓樹;“鱸魚”為長江下游出產的名魚,口大鱗細,味極鮮美,當年張翰仕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吳中鱸魚膾而辭官歸里(見《晉書·張翰傳》),可見其非同一般。在風定日斜之時,火紅的楓樹映著半江碧水,顯示出熱烈;“釣人”打魚歸來,在紅樹下叫賣鱸魚,又顯得熱鬧;于是使清秋時節的江干漁村充滿了紅火的生活氣息,令人為之陶醉,難怪詩人稱“好”。
這首詩構思善于運用相反相成的藝術辯證法:如以柳陌之蕭疏映襯半江紅樹之熱烈;以“日斜風定”時之靜謐反襯“賣鱸魚”之鬧猛;詩情調上先抑而后揚,色彩上背景淡而前景濃;從而構成一幅立體的“江于漁村圖”。
上一篇:王士禛《大風渡江(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夜下征虜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