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婦詩
(其二)
誰言去婦薄?去婦情更重。
千里不唾井,況乃昔所奉。
遠望未為遙,峙?不得往。
這首詩與前首作于同時,從語氣看,較之前首的平和,多了一點憤憤不平之情。這種憤懣主要滲透在頭兩句中。
“去婦”是因被休而脫離夫家的婦女。封建社會,在世人的眼里,這樣的女子都是薄情之人。詩人對這種世俗的看法很不平,“誰言去婦薄”一句反問,遂將世人之論予以了堅決的否定。接著表明自己的觀點: “去婦情更重”。這一句不僅從正面進一步否定了世俗的看法,而且用一個“更”字加強語氣,強調“去婦”感情比一般人更深摯的事實。詩人自己就是一個“去婦”,是一個因無子而被遺棄的“去婦”。這兩句不僅僅是對自己的感情進行辯護,也是替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所有“去婦”的辯護。
諺云: “千里井,不反唾。”(李濟翁《資暇錄》)“唾”當為“莝”,是切碎的喂馬用的干草。傳說有人經過一個驛站,把殘余的馬莝倒在吃水的井里,以為自己離此地有千里之遙,不會再來,更不會再飲這井里的水。誰知他后來竟又來到此地,并為了解渴汲水遽飲,不料先前他所棄馬草把他噎死了。人們遂以“千里井,不反莝”為戒,后訛“莝”為“唾”。詩中“千里不唾井”一句,借用了這個諺語,卻不再有告誡之意,而是寫自己對故地的一種深深眷戀之情,是“去婦”情深意重的具體表現。雖然自己將永遠離開這里,也不忍心將唾液吐在過去常飲水的井里。感情之流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引出下句: “況乃昔所奉”。一個“奉”字道出了昔日對丈夫言聽計從的侍奉,也見出了詩人對丈夫傾注的感情。這里,詩人沒有寫離婚后對昔日丈夫如何愛戀,而是寫了如何愛護夫家的井水。對井水尚且如此珍惜,更何況對曾愛戀過的人!在封建君主制度下,對于婦女來說,丈夫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夫者妻之天也”(《儀禮》)。詩人用很平常的低于地平面的井水與處于至高無上地位的丈夫相比,個中情意自可想見了。
然而,詩人雖有滿腔情愫,卻無處敘說。 “歭?”即“踟躕”,她蹺首遙望獨自徘徊,盡管丈夫的家相隔不是很遠,因為自己“去婦”的身份,也再不能前往了。
這首詩表達了“去婦”對丈夫的癡情,寫得一往情深, 曲折盡致。
前四句層次遞進,一氣呵成。先否定世俗的看法,進而將自己的觀點表露無遺。三、四句尤為精妙,在十個字中跨躍了無限高度,通過寫與愛護井水的對比,把對丈夫的愛提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而最后兩句則承上急轉直下,被拋棄的現實猶如一盆冷水澆在詩人心頭。詩在抒情主人公的蹺望與踟躕中打住,感情的孰薄孰厚自待讀者去評說了。
上一篇:去婦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去者日以疏|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