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題西溪無相院》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②
浮萍斷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③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
【注釋】 ①西溪:在今浙江湖州境內,流入太湖。此詩又名《湖州西溪》。②涵虛:指天空中包含水氣。涵,包容。虛,天空。③見(xian現):“現”。顯現。
【譯文】 溪水漫流,已是雨過放晴,天光山色渾融一片明凈,與水齊平的溪岸上靜臥著幾家門庭。微風輕撥溪中繁密的浮萍,萍葉空隙現出遠山的倒影。沿溪輕輕地飄來一葉歸舟,悄然能聽到船舷擦動水草的響聲。忽見尋路入城去的僧人,像從凈境走向煩囂世塵。溪橋上往來的過橋人,宛然在明凈的鏡中步行。正是憑借這場短暫的秋雨,西溪的秋色平添幾分。別讓溪中的蘆葦任意勃生,妨礙游人觀賞這溪上月影。
【集評】 宋·曾慥:“子野嘗有詩云:‘浮萍斷處見山影’,又長短句云:‘云破月來花弄影’,又云:‘隔墻送過秋千影’,并膾炙人口,世謂‘張三影’。”(《高齋詩話》,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八所引)
宋·蘇軾:“子野詩筆老健,歌詞乃其余波耳。《湖州西溪》詩云:‘浮萍斷處見山影,野艇歸時聞草聲’,與予和詩云:‘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若此之類,亦可追配古人,而世俗但稱其歌詞。”(《詩人玉屑》卷十八引)
元·方回:“此東坡所稱三、四一聯。子野詩集《湖州》有之,近亡其本。”(《瀛奎律髓匯評》卷四七)
明·馮舒:“此公一生只會用‘影’字。”(同上書)
明·馮班:“不獨三、四好,五、六亦好。”(同上)
清·查慎行:“三、四小巧而新鮮。”(同上)
清·紀昀:“三、四有致,宜為東坡所稱,然氣象未大,頗近詩余。五句作意而笨。”(同上引)
清·潘德輿:“張子野《湖州西溪》詩:‘浮萍斷處見山影,野艇歸時聞草聲’,上句佳,卻似詞;下句不佳,尚是詩,個中消息,當參。”(《養一齋詩話》卷五)
近·陳衍:“子野詞家,詩可與晚唐人爭席。”(《宋詩精華錄》卷一)
今·許理絢:“此詩又名《華州西溪》。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征聘張先為通判赴陜。三年后張先又重游長安,其間似到過華州。時先已年過六十,然精力旺盛,詩興不衰。……本詩表現詩人對雨后秋溪的獨特興會,抒寫一種高妙情致。”(《宋詩鑒賞辭典》第61頁)
【總案】 張先籍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其地有東苕溪、西苕溪二流在烏程合流入太湖。詩當寫湖州西溪。詩中描繪秋雨初晴的江南溪上景致,明凈清麗,充滿嫻靜的雅趣。尤妙于寫靜,善于寫影。若寓“浮萍”之動于靜,以“草聲”之動襯靜。五、六兩句所寫靜景,乃是至靜之景,靜入心境。張先又善寫“影”,如“幾家門靜岸痕平”、“過橋人如鏡中行”二句,是暗寫屋宇、行人在水面的倒影。“浮萍”句是明寫山影。浮萍斷處間隙,隱現山影于水面,令人聯想到微風輕拂,浮萍搖動,山影在水面也隨之搖曳,真有神妙之趣;“莫放修蘆礙月生”,卻是虛寫月影。不愧“張三影”之稱。
上一篇:蘇軾《題西林壁》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賀鑄《題諸葛谼田家壁》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