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孫遹《彭蠡夜泛》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彭孫遹
清淺宮亭水①,濺濺百道流。
殘春風送客,終夜月隨舟。
野水沉蒹葦,遙天掛斗牛。
相依有鷗鷺,任意宿汀洲。
這首詩描寫彭蠡湖泛舟時晚春夜景,并抒發詩人向往山水之樂的情懷。語言清麗,意境優美。
首聯總寫彭蠡湖景象。先點明泛舟地點,是在彭蠡湖。彭蠡湖即鄱陽湖,在今江西省北部,是我國最大淡水湖,但洪水期與枯水期的湖泊面積及水深相差很大。時屆晚春,正是彭蠡湖的枯水期,故用“清淺”二字,形容其時不僅湖水尚淺,而且清澈可鑒,在這樣的湖水中泛舟,無疑會使人感到暢意愜懷的。接著寫彭蠡湖容匯百川,源流眾多。“濺濺” 一詞,與 “清淺” 相應,寫出其時流入湖中的河水水量亦不大 ,所以不是波濤奔騰,而是微波濺濺。詩人通過近觀遠眺,展示出彭蠡湖的整體面貌,為下面的寫景抒情,做好鋪墊。
頷聯寫月夜泛舟。“殘春”點節令,是在春已殘未盡之時; “終夜”點時間,是整整一個夜晚。兩個動詞 “送”、“隨”,將“風”、“月”二物擬人化,賦于人的感情性格,頓使句子變活,使主觀的人和客觀的物這本不相屬的二者發生“質”的變化,有機地溶為一體,顯得二者都充滿生氣、興致。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泛舟”這一行為繼續下去,否則,月夜獨泛,興味索然,是很難達于“終夜”的。實際上,“風”、“月”的這種能動性、感情化,正是詩人自己心理反應的寫照,春風習習,時時相伴; 明月朗朗,處處隨舟,這種對于自然景物的審美觀照,使萬物俱寂的夜晚也變成具有強烈吸引力的良辰美景。惟其如此,詩人才會產生對于山水之樂的向往之情。
頸聯詩人變換手法,用素描的方式,俯察仰視,攝取湖中近景遠景, 勾畫出一幅靜謐恬淡的圖畫: 湖里蒹葭縱橫, 高空星斗滿天, 加上清風朗月,鷗鷺扁舟,使大自然所造就的這幅圖畫呈現出一種靜態的美。詩人處身于如此圖畫之中,不禁塵念都盡,心意俱澄,陶然忘機之情油然而生。
尾聯寫泛舟時的感想,收束全詩。詩人陶醉于這月朗風清的良夜之中,盡情泛舟,自由自在,毫無拘束。乏累時,隨意止宿于湖中沙洲之上,雖無人同游,卻有鷗鷺相伴,并不感到寂寞孤單。《列子·黃帝篇》: “海上之人有好漚(同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所以此處點出鷗鷺,并非單純為了與湖山畫圖增色,實是表達詩人厭于世俗羈絆,遂生忘機之心,欲與山水同樂,與鷗鷺同游的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沈德潛評后二聯云:“四語在人人意中而脫口新鮮,渾然無跡”。道出了此詩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而又不留痕跡,自然天成的特點。
上一篇:王世懋《廬山雪》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趙師秀《數日》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