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題諸葛谼田家壁》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地名諸葛亮谼,在烏江北八十里,與江南石頭城相望。戊辰九月賦。①
晚度孔明谼,林間訪老農。②
行沖落葉徑,坐聽隔江鐘。③
后舍燈猶織,前溪水自舂。④
無多游宦興, 卜隱幸相容。⑤
【注釋】 ①谼(hong洪):大谷。烏江:鎮名。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按:此詩作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九月,當時詩人在和州(今安徽和縣)任管界巡檢,經常巡行于管區內。②孔明谼:諸葛亮字孔明。這里為合格律,故將“諸葛亮谼”改稱作“孔明谼”。③沖:撞。這個動詞后面的賓語是“落葉”,不能按字面語序結構認“徑”為賓語。隔江鐘:從長江對岸江寧(今南京)傳來鐘聲。這是報時的信號。④水自舂:唐·白居易《尋郭道士不遇》詩:“云碓無人水自舂。”指利用水力旋動水碾來舂米而人不在場。⑤游宦:輾轉各地做官。卜(bu補)隱:選擇隱居的處所。幸:希望、祈求之辭。
【譯文】 黃昏時我越過諸葛亮谼,迎落葉沿小路策馬匆匆。歇腳在山林間尋訪老農,客座邊聞聽得隔江晚鐘。后屋里燈猶亮農婦在紡織,前溪上水推碓無人自舂。我早已沒多少游宦興致,來隱居希望您能夠相容。
【集評】 今·金性堯:“燈猶織,……三字利落而傳神。”(《宋詩三百首》第178頁)
今·鐘元凱:“聯中所寫的,‘織’、‘舂’,既是實寫田家秋作的場景,又象征了詩人心所向往的歸隱的生活方式。”(《宋詩鑒賞辭典》第632頁)
【總案】 詩人自哲宗元祐三年三月至五年(1090)秋在和州任管界巡檢,時年三十七至三十九歲。據宋程俱《宋故朝奉郎賀公墓志銘》記載,他“為巡檢,日夜行所部,歲裁一再過家,盜不得發”。可見是兢兢業業、“勤于王事”的。然而,這樣一個負責地方治安的無足輕重的差遣,對能文能武的俠客詩人賀鑄來說,畢竟是大才小用了。因此,他常作詩發牢騷說要棄官隱居。當然,也只是說說而已。本篇末二句云云,即其一例。詩的好處,主要表現在他沒有太大的官架子,能夠以較為平等的姿態去“訪老農”,愿與為伍,“幸”其“相容”,這在封建時代是很難得的;頸聯二句寫農家生活的勤勞、樸素,尤為清新曉暢。首、頷二聯,是雙起雙承的作法,時、空交錯。按文意的正常時空順序,應作一、三、二、四讀,請參看譯文。
上一篇:張先《題西溪無相院》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陳造《題趙秀才壁》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