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低。
孤山幾處看烽火,戰士連營候鼓鼙。
《水調歌》又名《水調子》、《水調詞》,相傳為隋煬帝開汴河時所制,聲調最為悲切。唐又有新《水調》。這里的二首《水調歌》與下面的《水鼓子》、《突厥三臺》,皆開元中西京節度蓋嘉運所進。胡應麟論述唐代絕句成就時對《水調歌》評價很高:“韻致高遠,是盛唐諸公得意作,惜姓名不可深考。”(《詩藪》)這首詩,出色地描寫了邊疆唐軍夜晚監視敵情、嚴陣以待的戰地氣氛,表現了守邊將士飽滿的戰斗情緒。
前兩句先寫邊塞的自然環境,點明時、地。第一句從遠落筆,寫日落景象。平曠的沙漠上,夕陽已落入西方極遠之處。那里名叫“大荒”,是日月沉入的地方(據《山海經》),夜晚來到了這蒼茫絕遠的塞外。第二句從高著筆,寫星空之狀:在那山勢險峻的隴山頂上,群星綴滿天宇,高高低低,光華閃爍。上句視線是西望,下句轉向東望,中間有時間的推移。兩句構成了西有大荒,東有隴山,上有明星,下有平沙的遼闊境界。這里的寫景與其他詩中的大漠景象并不雷同,地域蒼茫而不凄冷,夜色凝重而有亮色,顯出復調特點。這就是戍邊將士日夜生活和戰斗的地方,暗示出地域環境的艱苦,而景物描寫中的亮色又微妙地烘托著將士們的內心情緒。
后兩句寫夜晚中一個富于特征性的場面。寂靜的夜晚,唐軍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幾個地方孤峭的山巔上,哨兵在佇望著遠處的烽火臺;排列相連的軍營中,戰士們等候著出擊的軍鼓。這里,實際上烽火并未燃起,鼓鼙并未擊響,而是在之前的一種高山監視和屏氣等待。“看”是聚精會神的遠望動作,并不是“見”(看的結果)。如果已經看見了烽火,只等待鼓聲的擂響,與這首詩截取的斷面不合。上句寫斥堠森嚴,下句寫軍容整肅。“看”、“候”二字,狀寫將士緊張期待的心情和飽滿的精神面貌,下得極為精湛。一旦烽起鼓響,則勇往直前,沖鋒陷陣,自不待言。這兩個字,喚起了全篇精神。
這首詩筆力雄闊,氣象崢嶸,情韻悠遠。前兩句寫環境,一西一東,規模宏遠。后兩句寫場面,一遠一近,氣氛肅穆,別有一種莊嚴雄偉的藝術美。而寫來卻意態高遠,情韻悠長,不促不迫。此外,作者極善于傳達氣氛,全詩突出一個“靜”字。環境景物,靜;軍營將士,靜——只是兩個無聲的動作。但靜得緊張,令人屏聲斂氣。這是情緒蘊蓄到飽和點急待爆發的靜。外在的靜,反襯出將士們內心的緊張和熱烈。全詩不只是畫面壯美,而且情韻氣氛沁人心脾。高適、岑參的邊塞詩膾炙人口,但“高、岑明凈整齊,所乏遠韻”(胡應麟),而這首詩善傳情韻,有高、岑未到者,這就是胡應麟稱頌它的一個原因吧?
上一篇:張文姬《沙上鷺》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昌齡《青樓曲二首》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