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妙算姜維不等閑》原文|譯文|賞析
妙算姜維不等閑,魏師受困鐵籠間①:
龐涓始入馬陵道②,項羽初圍九里山③。
【釋詞】
①鐵籠:即鐵籠山,在今甘肅禮縣南。
②龐涓始人馬陵道:周顯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國與趙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田忌為將,孫臏為師,起兵攻魏。次年齊用孫臏計,以逐日減灶制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敵人,引誘追擊。待魏軍追到馬陵險要地方,齊軍萬弩齊發,全殲魏軍十萬。魏將龐涓被迫自殺。馬陵道:在今河南范縣西南。
③九里山:又名九嶷山,在江蘇徐州市北。峰巒東西連亙,長約九里,故名。傳說韓信進攻項羽,由此進軍。
【賞析】
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中原?!懊钏憬S不等閑,魏師受困鐵籠間?!苯S這次出師,一開始就遇上魏軍大將徐質,其英勇過人,蜀軍無人可擋。姜維說:“吾見魏兵累次斷吾糧道,今卻用此計誘之,可斬徐質矣?!庇谑遣渴鹜.敚]寨不出。任憑徐質連日挑戰,只是不應。在鐵籠山后,用木牛流馬搬運糧草,“示形”于敵。果不出所料,司馬昭與徐質說:“昔日所以勝蜀者,因斷彼糧道也。今蜀兵在鐵籠山后運糧,汝今夜引兵五千,斷其糧道,蜀兵自退矣。”于是,徐質去劫持蜀軍糧草,蜀兵盡棄糧草而走。徐質引軍追趕,進入蜀兵伏擊圈,被蜀軍殺死。這在三十六計中叫作“拋磚引玉”?!皰伌u”,作為一種示形于敵的戰術偽裝,主要表現為小部隊或次要方向上的佯動。目的在于能引出“玉”來,其關鍵是抓住敵人的心理,誘使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以佯當真。
徐質已死,余兵盡降。蜀將夏侯霸“將魏兵衣甲馬匹,令蜀兵穿了,就令騎坐,打著魏旗號,從小路徑奔回魏寨來”?!笆癖驼袣⑵稹!蓖饷?,前有廖化,后有姜維,一同殺來。司馬昭大驚,“只得勒兵上鐵籠山據守”。此計叫做:“混水摸魚?!辈扇∫约賮y真,偽裝成敵兵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鬧騰,一般都是為主力部隊的正面攻擊,創造有利的條件,使之互為呼應。姜維二計并用,將司馬昭困在鐵籠山上。小說家在詩中用歷史上兩個著名的戰例:“龐涓始人馬陵道,項羽初圍九里山”,對姜維用計做了高度的贊揚。
這首詩設置在情節中有兩個明顯的缺陷:其一,龐涓兵敗馬陵道,全軍覆沒,被迫身亡。項羽被圍九里山,開始走向敗亡,直至自盡。而這場戰爭雖使司馬昭受困鐵籠山,但是魏軍并沒有敗亡,也不標志著從此走向失敗。因此說,這聯詩的比喻有失恰當。其二,從情節上來看,這場戰爭也沒有完結。郭淮提兵來救司馬昭,同樣并用二計,一是詐降,騙取姜維的盟軍羌兵前來劫寨,乘機擊敗他們。回過頭來殺人羌寨,活捉羌主,令其為魏軍開路,徑奔鐵籠山。二是“混水摸魚”,羌王將魏兵帶入蜀寨,內外呼應,殺得姜維大敗。郭淮追趕姜維,看他手無寸鐵,有弓無箭,于是“掛住鋼槍,拈弓搭箭射之。維急閃過,順手接了,就扣在弓弦上;待淮追近,望面門上盡力射去,淮應弦落馬”。郭淮雖死,但他二計并用殺敗姜維也是不簡單的,可以說與姜維是旗鼓相當。而小詩只夸贊姜維,而不提一句郭淮,其感情的偏向分明之至,讓人感到有失公允。
上一篇:三國詩詞《大霧垂江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姜維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