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宋濂·送天臺陳庭學序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塘、滟滪之虞①。跨馬行,則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 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掉栗②。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 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 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③,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④,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余于京師⑤。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余甚自愧,方余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余齒益加耄矣⑥。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⑦,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而以告余,余將不一愧而已也。
【注釋】 ①中州:即中原。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的大、小劍山之間,它是古
代連接川陜的主要通道。棧道: 是指古代在山間峭壁上鑿孔架設的可通人馬的一種道路。瞿塘: 即長江三峽中的瞿塘峽,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三十里,是古代進入川渝的門戶。滟滪: 指瞿塘峽江口的一座巨大礁石。②掉栗: 恐懼而心驚膽戰。栗,通 “慄”。③中書: 即中書省,明初曾置中書省,后于洪武十三年廢除。左司: 官署名,明初曾于中書省下置左右司。掾: 古代屬官的通稱。擢 (zhuo): 提升官職。都指揮司: 即都指揮使司,軍事機構名稱,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照磨: 都指揮司下屬官吏,為掌管文書的職務。④揚子云: 即西漢著名的文學家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 字長卿,西漢著名的文學家,擅長寫賦。諸葛武侯: 即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官至蜀漢丞相,封為武鄉侯。射: 即射覆,古時一種謎語游戲。⑤京師: 指明初的都城金陵,在今南京市。⑥齒: 年齡。耄(mao): 年老。⑦顏回: 即顏淵,字子淵。原憲: 字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譯文】 西南地區的山水,只有四川最為奇異。然而它與中原地區遠隔萬里,陸路有劍閣棧道的險途,水路又有瞿塘峽、滟滪堆的憂慮。騎著馬,在竹林和崇山峻嶺中穿行,常常是幾十天都看不到峰頂。站在高處向下俯視,高峻的山谷深不可測,令人膽戰心驚。從水路走,那江中的礁石兇險尖利,波濤旋渦詭異險惡,小船一旦有尺寸差池,往往粉身碎骨,沉入江底而葬身魚腹。既然是如此艱險,因而那些沒有體能的官員不可以去游歷,那些有文采而無材質(感受力) 的人,即使去游歷也不會有收獲。不是身強體壯的人,大多會老死在這個地方,為此,那些愛好奇異山水的人都會感到遺憾。
天臺陳庭學君,擅長作詩,多次以中書左司掾之職而隨從大將北征,建有功勞,提拔為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經過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曾經在此生活過,英雄豪杰曾在此攻伐征戰、駐扎防守過,詩人文士也曾在此游歷觀覽、飲酒射覆、賦詩吟詠。庭學無處不去游歷觀覽,之后必定發而為詩,用來記錄這些地方景物和時序的變化,由此他的詩藝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學依慣例自己辭職歸來,在京師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語氣更加豪壯,志趣理想更加高遠,這大概是他得益于山水幫助的緣故吧。
我內心很是慚愧,正當我年少時,曾經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學業未成而不得空閑。等到可以出游的壯年時,四方戰亂,我無處落腳容身。到現在圣主興起,天下太平,四海成為一家,然而我卻越來越老了。想要像庭學那樣游歷天下,還有可能嗎?
然而,我聽說過古代的那些賢士,像顏回、原憲,他們都處在野草都長得埋沒了門戶的陋室之中,而志向和意氣卻始終非常高遠充沛,仿佛有一種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懷。這是什么原因呢? 難道有超出山水之外的東西嗎? 庭學大概就是嘗試著回去探索這方面的東西吧。如果庭學有什么收獲,就要告訴我,那樣的話我將不只是慚愧而已。
【鑒賞】 宋濂其人,身為“開國文臣之首”,好獎掖后進,對后進士子多有贈序加以勉勵。其所作贈序,常以自身經歷感受出發,娓娓而談,淺近生動,如話家常,以勉勵士子立志當高遠,學業騖精進。本文即宋濂寫給天臺陳庭學的一篇贈序。文章先敘川蜀山水之奇,以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 開篇,領起下文,接著歷敘陸路、水路之奇險,以引出 “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 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 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以襯出陳庭學為“仕有力者”、“材有文者”和 “壯強者”,由此下文寫陳庭學在四川的游宦則顯得水到渠成了。然后寫宋濂的夙愿和感受,以及古圣賢的典故,以此來表明他對陳庭學的勉勵和期望。本文主旨鮮明,措辭委婉,脈絡井然,序次有條不紊,語言簡潔不繁縟,不啻為古代贈序中的典范。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洵·辨奸論》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送楊寘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