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李綱·感憤有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伏讀三月六日內禪詔書及傳將士榜檄,慨王室之艱危,憫生靈之涂炭,悼前策之不從,恨奸回之誤國,感憤有作,聊以述懷。①
胡騎長驅擾漢疆,廟堂高枕失堤防。②
關河自昔稱天府,淮海于今作戰場。③
退避固知非得計,威靈何以鎮殊方?④
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從來只自強。⑤
【注釋】 ①伏讀:跪伏在地上看,對皇帝敬重的表示。《內禪詔書》:古代帝王活著的時候讓位給太子的詔書。榜檄: 檄文,古代的聲討宣言。前策: 指作者自己任宰相時給高宗的奏章 《議國是》,其中提出了抗金的建議與措施。奸回: 奸邪小人。這里指投降派右相黃潛善、知樞密院事汪伯彥和發動三月兵變的苗傅、劉正彥等。②漢疆: 指宋朝的國土。廟堂:代指朝廷。③關河: 函谷關和黃河。天府: 物產富饒、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之地謂為天府。④威靈: 威懾服人的神奇力量。殊方: 異域。⑤夷狄: 古代漢族人對少數民族的統稱,一般東為夷,北為狄。
【鑒賞】 李綱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愛國政治家,“負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為社稷生民安危”,“忠誠義氣,凜然動乎遠邇”(《宋史·李綱列傳》),“慨然以修政事,攘夷狄為己任”(《梁溪全集·朱熹序》)。由于他力主抗金,反對媾和,曾親自率兵收復失地,因此為投降派所忌恨排擠,幾經貶謫。然而,不論是在朝為相,還是在遠離朝廷的 “放逐之鄉”。他依然關心著國家安危,社稷存亡。歷盡坎坷終不改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這首詩就是他被貶到海南島時,讀了《內禪詔書》后,百感交集,感憤而作。
高宗建炎三年 (1129) 二月,金兵圍攻揚州,高宗倉皇逃往杭州,朝野激憤,高宗被迫罷免了主和派右相黃潛善和知樞密院事汪伯彥的官職。三月,將官苗傅、劉正彥打著 “為民除害” 的旗號,發動兵變,逼高宗于三月六日發下《內禪詔書》,讓帝位給三歲的兒子。這引起呂頤浩、張浚、韓世忠等地方將領的憤怒,發出檄文,起兵勤王,使高宗恢復了帝位。
首聯 “胡騎長驅擾漢疆,廟堂高枕失堤防”。開篇直點金人的騎兵長驅直入侵擾我宋朝的疆土,這是朝廷當權者高枕無憂、喪失警惕、缺乏防御能力的惡果。北宋末年,歌舞升平的表象,掩蓋著宋朝政權內憂外患的嚴重危機,統治集團昏庸腐朽,醉生夢死,沉湎酒色之中,邊防失修,更無防范北方女真族的南侵野心。作者以激憤之情,突兀之筆,指明了造成國難的原因。“長驅” 二字,有突兀之勢,觸目驚心。
次聯緊承首聯,進一步申說宋朝疆土淪為戰場。自古以來,函谷關、黃河流域一帶被視為天府,形勢險固,物產富饒,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本可以有效地防御外來的侵略,而如今連淮海一帶也淪為戰場! 異族鐵蹄的肆意踐踏,國家破碎,生靈涂炭。作者沉痛義憤,傳于言外,這一聯對偶甚工,上下兩句形成轉折關系,這樣就把作者對奸佞誤國者的譴責和憤慨巧妙地表達了出來。
“退避固知非得計,威靈何以鎮殊方?”第三聯針對朝中頗盛行的退讓、媾和、投降的主張予以責難和反駁。用反詰句式,顯得義正辭嚴,義憤填膺,語氣上也一反前兩聯的委婉含蓄,而轉為氣勢張揚,情感強烈。
尾聯筆鋒又收藏起來,站到更高境界,總結歷史的經驗: 自古以來,凡有作為的明君圣主都得走自強的路,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的盛衰強弱是相互轉化的,力量對比在發生變化,彼此消長,眼前的敵人雖然強大,但只要堅定自強,形勢也會逆轉,宋朝仍有希望。結尾語氣平和,但情感更為深沉,作者面對山河淪陷的現實保持了清醒的頭腦,用歷史規律來鼓舞人心,指明自強立國是惟一的道路。從作者平和而壓抑的語氣里,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那赤忱的愛國之心,的確是 “凜然動乎遠邇”。
此詩為感憤之作,其怒怨責難于字里行間可見,但結尾轉平,表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亦可見 “溫柔敦厚”傳統詩教對他的影響。
文章作者:曹繼建
上一篇:愛國詩詞《魯迅·慣于長夜過春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姜夔·揚州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