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七擒孟獲》原文|譯文|賞析
羽扇綸巾擁碧幢①,七擒妙策制蠻王。
至今溪洞傳威德②,為選高原立廟堂③。
【釋詞】
①羽扇:鳥羽制成的扇子。綸(guan)巾:青絲帶做的頭巾。碧幢:綠色的車簾。此指代車。
②溪洞:古代指今苗族、侗族、壯族及其集聚地區(qū)。《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群蠻今已喪膽,不乘此機掃清溪洞,更待何時?”
③高原:高而平曠之地。廟堂:諸葛亮南征,沿途多處建有武侯祠。舉一例,四川瀘縣忠山有武侯祠,宋·劉光祖有詩可證:“蜀人所圣祠遺像,蠻徼猶知問舊碑。”后祠毀,1982年從其遺址發(fā)掘出宋刻蜀漢文武石雕像一百二十余尊。
【賞析】
諸葛亮七擒孟獲,終于使孟獲心悅誠服地請罪,并表示:“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戰(zhàn)事平息后,諸葛亮依舊令孟獲永為洞主。讓他們自治自理,實踐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從此,南中很快得到安定和發(fā)展。
小說用了五個章回的文字,不厭其煩地描寫七擒七縱孟獲,形象地再現(xiàn)了諸葛亮加之以威、待之以仁、示之以信的攻心方略。這就是:“羽扇綸巾擁碧幢,七擒妙策制蠻王。”
諸葛亮七擒七縱,總能棋高一著,始終穩(wěn)操勝券。這并不是說孟獲是一介勇夫,容易降服。孟獲自我表白:“吾雖蠻人,頗知兵法。”其戰(zhàn)術靈活多變。有時布陣廝殺,正面出擊;有時里應外合,乘夜劫營;有時采用詐降,就中取勝;有時憑借天險,堅壁阻敵。其設謀頗能發(fā)揮地利特點,倚勢揚長。憑借瀘水、瘴氣,以阻蜀兵進軍;利用毒泉、險路,欲使蜀軍不攻自破。其用兵善于借用武力,幾次集結兵力,招之即來。三縱后他差人“赍金珠寶貝,往八番九十三甸”,“借使牌刀獠丁軍健數(shù)十萬”,竟能“克日齊備,各隊人馬,云堆霧擁,俱聽孟獲調用”。四縱后朵思大王傾心相助,戰(zhàn)死軍中。五縱后木鹿大王親率洞兵,驅使虎豹豺狼,毒蛇惡蝎,許以報仇。六縱后又有烏戈國國主兀突骨引三萬藤甲軍為其效命。可見,若不是遇到足智多謀、善于用兵的諸葛亮,談何“制蠻王”。
諸葛亮制敵方略,因勢改變,誘敵就范。如二擒后諸葛亮說:“吾今再放汝去,若何?”孟獲回答:“吾雖蠻人,頗知兵法;若丞相端的肯放吾回洞中,吾當率兵再決勝負。”于是諸葛亮故意同他“觀看諸營寨柵所屯糧草,所積軍器”,亮出破綻。“頗知兵法”的孟獲果然心生劫寨之念,對其弟孟優(yōu)說:“如今諸葛亮之虛實,吾已盡知,汝可去如此如此。”孟獲這次借詐降準備里應外合,結果正中諸葛亮事先設下的圈套,第三次被擒。又如七擒中,孟獲囑咐兀突骨:“諸葛亮多有巧計,只是埋伏”,“但見山谷之中,林木多處,切不可輕進。”而這次諸葛亮誘敵進入的,是光峭石壁的盤蛇谷,“兀突骨望見山上并無草木,料無埋伏,放心追殺”。結果又中諸葛亮火攻之計,那身穿油浸的藤甲,見火便著,藤甲軍被殺了個人仰馬翻。
諸葛亮通過“七擒七縱”,實施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的策略思想。孟獲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對蜀漢政權存有敵對心理,當他被擒后,諸葛亮問:“先帝待汝不薄,汝何敢背反?”孟獲回答:“兩川之地,皆是他人所占土地,汝主倚強奪之,自稱為帝。吾世居此處,汝等無禮,侵我土地:何為反耶?”這種仇視的心理和情緒,是他舉事叛亂的思想基礎,加之孟獲頗知兵法,自強自勝,剛勇剽悍,不懼死亡。因此,他雖屢戰(zhàn)屢敗,但心不服。而且?guī)状伪磺埽T葛亮問“汝心服否”?孟獲都表示“若能再擒吾,吾方服也”。但當再一次被擒,又說了不算,像孩童般耍賴,并坦率直誠、無所避諱地道出不服的理由。諸葛亮正是抓住孟獲這性格特點,展開了攻心戰(zhàn)術,以兵威擒之,又以仁義縱之,反反復復,幾擒幾縱,消除了他的敵對心理和情緒,終于使他“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等人,皆匍匐跪于帳下,肉袒謝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至今溪洞傳威德,為選高原立廟堂。”“和”與“撫”的政策,還表現(xiàn)為當諸葛亮平定南中大軍返程時,在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里,不設官吏,不留守兵,而讓他們自理自治。這對于開發(fā)邊疆,促進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團結是有積極進步作用的。后世在諸葛亮征南路經(jīng)所在地,建有多處武侯祠,紀念諸葛亮。如四川瀘縣忠山、合江、大相嶺、寧遠府、以及貴州南明河等。寧遠府丞相祠的楹聯(lián)較有代表性:
籌筆在攻心 當年化洽賓幪 冠帶百蠻歸典屬
安邊曾叱馭 此日風清甌脫 云霄萬古仰宗正
這顯示了諸葛亮“南撫夷越”民族政策的影響深遠,為歷代政治家和人民所稱頌和懷念。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三國詩詞《七步詩》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