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隱 居
不修是不修,
發落圣旨掌潮州;
天地乃幸我不沒,
我與日月共同壽。
生氣真生氣,
白馬官職不稀奇,
烏頂紗帽我不戴,
自愿戴個尖頭去。
龍麒出朝起身行,
請拜王上去潮州;
文武百官都來看,
一直送到鳳凰山。
文武百官都來送,
送落鳳凰大山中;
全家住在山林內,
山場田地盡我種。
作山又作田,
做得有食又清閑;
家住鳳凰山林內,
山林蔭蔭遮了天。
祖住潮州大山場,
旺出子孫成大行,
四姓子孫千千萬,
作田作地谷滿倉。
(搜集整理:浙江少數民族師范學校)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第三分冊
《盤古歌》(又稱《高皇歌》)流傳于畬族民間,敘述畬族祖公龍麒的業績、畬族的遷徙和發展狀況。歌中說:祖公龍麒抗擊番邊有功,獲配高辛皇帝三公主為妻,在朝當官,因不容于文武朝臣,棄官歸農,住落潮州鳳凰山,后不幸“打獵殉身”。其三子一婿分姓盤、雷、藍、鐘,盤姓留居鳳凰山,其他三姓先遷福建,“奈因官差難作食”,又搬往浙江。《盤古歌》記述族人來龍去脈,目的大抵在于聯絡感情,以爭取生存發展。可貴的是,這篇古歌在流傳過程中豐富了思想主題,它不只是帶著畬族變遷史的性質,而且還把對官府的仇恨和反抗貫注其中,教育后代,顯示了與統治者勢不兩立的精神,帶著鮮明的人民性。
全歌共九章,分別為:“回憶”、 “出征”、 “成親”、 “隱居”、 “打獵殉身”、 “遷居”、 “搬福建”、 “搬住浙江”和“尾聲”。這里選錄的是第四章“隱居”。
龍麒功勛卓著,且三子一婿亦有武功,皆“本領好”,但遭到朝臣排擠,便憤然離朝。皇帝本讓他執掌潮州,他堅執地棄官歸農,其不為權勢所屈服的精神于此可見一斑。第四章始終抓住龍麒的這一性格特征,簡潔生動地記述了他歸隱的過程和隱居的樂趣。全章可分為兩個層次。前一層敘述龍麒棄官歸農的情志。“不修是不修”、 “生氣真生氣”,不修是不行的意思,這種短促的句式所造成的決絕和不容對答的情緒,使人們仿佛聽到了龍麒因遭排斥所暴發的雷廷盛怒。 “天地乃幸我不沒”,即天地雖好我不要。 “我與日月共同壽”兩句在天地、日月的對比中強調龍麒隱居山林,與日月同壽的志趣; “烏頂紗帽我不戴,自愿戴個尖頭去”,尖頭,畬族男女在勞動時戴的尖頂帽子。這兩句仍通過對比——烏紗帽與尖頭斗笠的對比,強調出龍麒不稀罕白馬官職而要與農人樵夫為伍的決心。后一層著重敘述歸臥山林的樂趣。詩歌運用輕松的語調描繪了龍麒一家在鳳凰山中修養生息的情景。 “山場田地盡我種”, “做得有食有清閑”,這是言其耕作自由、衣食豐足和身心愉悅; “山林蔭蔭遮了天”,這是描寫山林清幽、景致怡神;“旺出子孫成大行,四姓子孫千千萬”,這是極言畬族人丁興旺。大行:即很多很多。總之,在朝為官不得安寧,歸隱山林則自由、安泰。兩個層次一個整體,龍麒公的精神面貌在敘事過程中和盤托出。從許多兄弟民族的敘事歌中,我們都可以感覺到他們在唱述祖先業績的同時總要把自己的現世情感寄托其中。在這里,歌手們以一種驕傲的心理敘述龍麒的隱居,其實也因此唱出了整個民族不與官家為伍的情緒。
有關龍麒的傳說多有異文。比如《麟豹王歌》中說龍麒為高辛皇帝所害,公主逃往山林,在山林中撫育子孫,繁衍了后代。在苗族歌謠《遷徙榜牒》中也有關于龍麒的傳說,王礦新整理的苗族歌謠《盤瓠》也是記述龍麒事跡的。由于這個方面和其它一些方面的證據(比如在漢文史書中畬族常常被稱為“瑤人”、“畬瑤”,畬族族譜中也多稱自己為“瑤人”、 “瑤家”),所以有些學者在考察畬族來源時,便有畬、苗同源的說法。可見,考察同題異文的古歌,不僅有利于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對了解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也有價值。
上一篇:《白鷹(節選)》原文|賞析
下一篇:《盼不到黃昏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