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潼津直上勢嵯峨①,天險初從百二過。
兩戒中分蟠太華②,孤城北折走黃河③。
復隍幾見熊羆守④,棄甲空傳犀兕多⑤。
漢闕唐陵盡禾黍⑥,雁門司馬恨如何⑦?
[注釋]
①潼津:潼關。嵯峨:山勢高峻。
②兩戒:古時以華山為界,將天下山分為南北兩戒。蟠:盤曲。太華:華山,在潼關西南。
③孤城: 潼關城。北折: 由北面掉頭。黃河自龍門南下,至潼關折而東流。
④隍:無水的護城壕溝。熊羆:比喻守關的勇士。
⑤棄甲:丟掉戰衣,指戰敗而走。犀兕(sì):犀牛,其皮堅厚,古人以其制作戰衣。《左傳·宣公二年》載,宋國華元被俘逃歸后,人們譏刺他,他回答說: “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復隍” 兩句是說,潼關雖然險要,但歷史上能固守的人并不多。
⑥漢闕唐陵: 漢唐兩朝的皇宮陵園建筑。
⑦雁門司馬: 即明末孫傳庭。孫傳庭,代州振武衛(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入),代州,古稱雁門。明崇禎十五年(1642),孫傳庭以右侍郎督師陜西,鎮壓李自成農民起義。祟禎十六年,升為兵部尚書(相當于古代的司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打潼關時將其殺死。
【題解】
此詩選自《清詩別裁集》。
【簡析】
作者先描寫了潼關及其地理形勢的險要,然后憑吊潼關古戰場,對雁門司馬孫傳庭戰死潼關表現了無限同情。詩歌中間兩聯,遠景近景層出不窮,虛虛實實相互結合,形象逼真可愛。
上一篇:《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