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賀·雁門太守行》鑒賞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李賀是一位著名“壽短成就大”的青年詩人。在他現存詩歌里,其中很多篇章從不同側面“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表現了詩人進步思想。他的詩作,除了抒寫個人懷才不遇,憤懣不平之外,他又寫了反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詩;寫了揭露抨擊統治集團的腐敗政治和荒淫生活等作品。同時,也寫了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詩歌。我們選入的這篇《雁門太守行》,就是一篇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的代表作;《夢天》屬于“記夢言志”、抒發個人感慨的詩,也是名篇;而《老夫采玉歌》,則是反映人民疾苦的代表作。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相和歌·瑟調曲》中的舊題。在漢古辭中,歌詠洛陽令王渙事跡的,而六朝、唐代的擬作,卻是借來歌詠征戰之事的。本篇主要寫將士邊城苦戰,誓死報國。在我國古代反映邊塞戰事詩篇中,這是一首壯烈雄奇,影響較大的名作,其中“黑云壓城城欲摧”的佳句,更是為后世所廣泛引用。后人李雄楨在《昌谷詩解序》中曾云:李賀詩歌“胸有萬卷書,筆無半點塵”。
* * * *
全篇篇幅雖小,只是八句詩,卻具體生動地畫了一幀“邊城苦戰圖”,把一場激戰的全過程,都鮮明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首先:敵軍壓境,孤城無援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黑云壓城,沿用舊話,暗引古典。語本《晉書·五行志》:“凡堅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軍精。”此指戰爭形勢十分緊急。
甲光,戰衣鎧甲之光亮。金鱗開,形容鐵甲經過日光照耀閃動異彩。
這里是寫叛軍攻城的聲勢(此叛軍、指承德節度使王承宗祖孫三代擁兵自立,達三十九年)。上句說危城將破時的沉重氣氛,像黑云高壓城樓,似要摧毀那樣。典實之意,隱含其中。下句寫解救危城、討伐叛軍的戰士們的武勇和軍威。是說日光照到戰甲的鱗片上,發出一種金色耀眼光暉,借以顯示其軍容之威武。
其次,英勇接戰,號角漫天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這兩句詩藏有一個難詞,注者解說紛紜。燕脂凝夜紫,注者至少有三說:一說“燕脂,指暮色霞光。暮色漸深,云山都成紫色,即所謂‘凝夜紫’,猶王勃《滕王閣序》所云‘煙光凝而暮山紫’。”(《唐詩選》)二說“燕脂,紅色,這里喻血。”“戰士血灑疆場,夜間凝成了紫色。”(金注、林注和杭大注本),三說,“暮色中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顯得濃艷。”“長城附近多半是紫色坭土,所以稱為“紫塞”。(朱注、武大本)我認為第一說為宜,第二說勉強可通,第三說不妥。因為詩人光說說塞泥顏色,似乎意義不大。燕脂,同臙脂、胭脂。
這兩句詩的大意是說,在一個秋天傍晚,組織了反擊,戰士英勇善戰,號角聲震天;兩軍鏖戰直至夜幕降臨,暮色漸深,邊塞云山都染成了深紫色。
其三、輕兵夜進,冒寒出擊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臨易水,易水,原是今河北易縣與定縣之間的河流。此為借用其名,并非實指,可能詩人聯想到《易水歌》之故。《易水歌》有云:“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霜重鼓寒,天寒霜重,連鼓也敲不響了,極言其寒也。不起,即不揚。語本《漢書·李陵傳》:“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
這兩句是說,在夜行軍中,風大,為減少阻力,卷起軍旗急速前進;大軍到了易水(也可能其他水流),立即投入戰斗。這時正是嚴寒天氣,夜霜濃重,鼓聲不揚。
大家知道,古代作戰,以擊鼓指揮戰斗。既然“鼓聲不起”,大概戰事失利了。如果是獲勝的軍隊,一定戰鼓冬冬,殺聲震天,怎么會偃旗息鼓呢?
當前流行的一些注本,對此注釋,只說“寒夜進軍景象”,似乎不確。何止“進軍”,已經接戰了,而且已經戰敗。這里一個關鍵字眼,就是對這個“不起”的理解。“不起”,不是不響,而是鼓聲低沉、不揚,也就說“鼓聲不很響”。既然有鼓聲,那怕是“低沉”的鼓聲,也表明在戰斗。因為,它是發起進擊的信號。
最后:寡不敵眾,為國捐軀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戰國時燕昭王所筑。昭王以千金置于臺上,以延攬人才。此謂君王平日對自己的隆重禮遇。
玉龍,劍的代稱。據說,晉初,雷煥于豐城縣得到玉匣,內藏二劍,后入水為龍。
這兩句說,經過苦戰,由于寡不敵眾,戰爭失利,但為報答君王平日重士的厚意,提了劍與敵死戰,直至捐軀。
詩人運用了高度藝術技巧,把一場具有廣闊空間和異常猛烈的激戰場面,經過壓縮和提煉,用八句小小篇幅,淋漓盡致的描畫了出來,使人留下強烈而深刻的實感。如果不是一位藝術高手,是難以辦到的。
* * * *
一、這首樂府詩體現了李賀詩風特色
李賀詩歌,繼承了楚辭的《九歌》、南朝民歌的“神弦歌”的傳統,并且直接承受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影響,也汲取韓愈“陳言務去”的精神。在詩歌的形象、意境、語辭和比喻手法等,都不蹈襲前人,獨張旗幟,使自己詩歌形成一種瑰麗奇詭的特殊詩風。
選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樂府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李詩風格的特色。它以“削平割據,維護統一,誓死報國”的基本觀點統帥全詩。詩人為了充分表達這個主題,就遣使了濃烈的色彩、峭麗的語言和最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敘寫和描繪。比如:
開篇就以“黑云壓城”來喻戰局危急之勢;又以“金鱗甲光”來表軍威之豪。詩歌一開腔,就動人魂魄。
接著,使用一連串的類似詞藻來寫所要表達的各種情狀和氣氛:用“角聲滿天”,寫戰爭激烈之狀;用“塞土燕脂”,狀戰時秋暮之色;又以“紅旗半卷”,顯其輕兵夜進之捷;還拿“霜重鼓寒”,暗示冒寒苦戰之失利。
最后,在寫完戰事全過程之后,又用引典入詩(即“黃金臺”、“玉龍劍”),來表明忠君報國之志。
二、詩人還懂得運用“重彩”來煽情引人
在全詩處處可以見到這種“重彩”字眼。如:“黑”、“金”、“紫”、“紅”、“黃”和“燕脂”等一連串顏色之辭。詩人把它們安置在各詩句的恰當部位,構成了一幅色彩絢爛而有形、有神、有動、有靜的“激戰圖”。這不是一般的中國畫,而是一幀重彩油畫。這樣,不僅能夠更好突出將士們“誓死報國”的英雄形象,而且使全詩充滿熱烈、緊張氣氛和濃重激昂的聲情,創造出一個蒼涼悲壯的藝術境界,令人感到身臨其境,難以忘懷。
由上可見,這首樂府詩之所以廣為傳誦,除了它有積極的立意之外,在藝術上,就因為它擁有濃烈色彩、峭麗語言和激昂聲情之故。當然,詩中綴有佳句(如“黑云壓城城欲摧”等),也是傳誦古今的原因之一。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逸事,值得一說。
據傳,元和二年(807)間,李賀帶著自己的詩卷去見韓愈。起初,韓愈不想見他,后來看了卷首之《雁門太守行》,大為稱賞,立即“束帶急見”。并從此成了忘年交的密友(韓長李二十多歲)。其實,李賀詩名于當時就已大震:李詩中已有數十首譜曲入樂,廣為傳唱;李賀每出一首歌詩,就有人用重金爭購而去;晚唐李商隱、溫庭筠熱愛李賀詩歌,受其影響至深。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鑒賞
下一篇:《先秦詩歌·《詩經》·靜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