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當一切入睡》中外哲理詩賞析
當一切入睡,我常興奮地獨醒,
仰望繁星密布熠熠燃燒的穹頂,
我靜坐著傾聽夜聲的和諧;
時辰的鼓翼沒打斷我的凝思,
我激動地注視這永恒的節日——
光輝燦爛的天空把夜贈給世界。
我總相信,在沉睡的世界中,
只有我的心為這千萬顆太陽激動,
命中注定,只有我能對它們理解
我,這個空幻、幽暗、無言的形象,
在夜之盛典中充當神秘之王,
天空專為我一人而張燈結彩!
《當一切入睡》選自《秋葉集》 (1831),雖系雨果早期作品,但其對內心世界幽深的描述,說明他的創作已達到真正成熟的階段。該詩以浪漫主義的激情和深沉的遐想,表現了詩人對繁星密布、萬籟俱靜之夜的獨特感受,寄托了詩人在喧鬧的現實中難以尋覓的寧靜與和諧理想境界的追求。你看,夜幕降臨,一切都沉睡了,萬物似乎停止了生命的運轉,人的思緒也凝結在夢的帷幕之上。只有詩人“興奮地獨醒”,在領略“光輝燦爛的天空把夜贈給世界”的佳景。他是那樣的專注,把整個身心融入“繁星密布熠熠燃燒的穹頂”,去“傾聽夜聲的和諧”。時間流逝的“鼓翼”不能打斷他的凝思,反而掀起了他心潮的波瀾,使他無比“激動地注視”著神秘、美妙之夜的輝煌的世界。善良而充滿人道精神的詩人不無自豪而自信地斷言:“我總相信,在沉睡的世界中,/只有我的心為這千萬顆太陽激動”。顯然,在清醒而又極富想象力的詩人心目中,熠熠繁星猶如千萬顆太陽,給人類送來的是和諧與光明,而不是仇恨和黑暗。在此,詩人的心同和平、寧靜的宇宙是相通的,因為在宇宙意識中,萬物的和諧與詩人內心渴望世界充滿愛,充滿“光輝燦爛”是完全一致的。溯根求源,在人的生存意識中,歷來的圣賢和智者無不把和諧視為生命之根,并且基于人類意識的相互理解,心靈的相互溝通去澆灌這生命之樹,以期使生戰勝死,歡樂戰勝痛苦,美麗戰勝丑惡,而求得個體生命匯于群體之中,成為生生不息、根深葉茂的參天常青大樹,裝點美好的人生樂園。但是,在遙遠空漠的無限時空里,生命之花的盛開總是有限的、暫時的、相對的;生存與毀滅現象總是無限的、永恒的、絕對的。千百年來,人們一代一代地不斷探索,前仆后繼地苦思沉吟,不停頓地以各種方式對和諧的人生發出椎心泣血的呼喚。與此相同,大詩人雨果選取“當一切入睡”之際的夜景為題材,飽蘸浪漫主義詩情,帶著李白式的世人皆濁我獨清的豪情,在歡樂和自我陶醉的氣氛中,在神圣的責任感的驅使下,向和諧的夜空籠罩下的世界發出了理解和溝通的祈愿。在這詩人稱為“夜之盛典”中,詩人完全沉浸在理解宇宙奧秘的歡樂里,他備感世人昏睡不醒,不能領略、理解夜的恩賜的可悲,與此同時,他越發激情洋溢,最后以“激將法”唱出了莫道我是一個“空幻、幽暗、無言的形象”,我,是“神秘之王”,“天空專為我一人而張燈結彩”的強音。詩人的目的是再次提醒人們,地轉星移,大自然賜給人類一個如此燦爛美好的世界,而人們卻不去理解它,反而構筑了一個充滿喧鬧、爭斗、仇殺的暗穴,沉溺于私欲的泥沼不能自拔,實在令人惋惜和遺憾……一首看似星夜抒懷的夜歌,通過壯麗的宇宙景觀,寄寓著詩人對世人熱切的希望。它實際上是在呼喚人和宇宙是生存與共的,人與人要相互理解和溝通,在溝通中尋求宇宙意識和人類意識中的和諧,即人性中的善和美,讓宇宙同人合一,人與人和解,讓天地之間的一切和諧地運轉,擺脫塵世的紛爭,擊碎人生痛苦的枷鎖,讓天空為所有的人“張燈結彩”,讓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夜聲的和諧”,這就是詩人所尋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類不懈的永恒追求!
從藝術上講,作為浪漫主義旗手的成名作,該詩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和雨果的風格。它打開了人的內心世界,揭示了人的心靈深層的思想,表達了詩人渴望世界和諧發展的意識。它裸露了自我,一再渲泄自我和宇宙相通的歡樂。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詩人多以憂郁的主題來表達個人對現實的分析、感受和企盼,如拉馬丁的《湖畔吟》等。而雨果則以樂觀高昂的自豪感來喚醒世人的沉迷,呼喚人類至善至美的品性——理解和溝通,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崇尚想象也是浪漫主義的基本特征,該詩以頗具神秘色彩的想象,建構起“神秘之王”在“光輝燦爛”的夜空中遨游的壯麗景象,使詩歌富于天國式的神圣風采;同時,“美丑對照”原則,深刻的人生意識盡在不言之中,雨果高超的、出神入化的詩藝由此而可見。
上一篇:《祖莉菲婭·幻想》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多恩·影子的一課》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