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I倌暌娏_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shí)夫婿?白馬從驪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luò)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鬚。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shù)千人,皆言夫婿殊。”
《古今樂錄》云:“《陌上桑》歌瑟調(diào),古辭《艷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篇。”(《樂府詩集》卷二十八引)這里談到本詩有過三個(gè)不同的篇名:一是《艷歌羅敷行》,見《宋書·樂志》(這是最早的著錄);二是《日出東南隅》,見《玉臺(tái)新詠》;三是《陌上桑》,見《樂府詩集》。今天通用《陌上桑》為題。《陌上桑》在《樂府詩集》中屬“相和歌”的“瑟調(diào)曲”。漢代以《陌上桑》為題的當(dāng)不止本篇。
《宋書》將本詩分為“三解”,就是三段。“一解”寫女主人公羅敷的美貌,“二解”寫她拒絕“使君”的挑逗,“三解”是其夸夫之辭。羅敷的聲、色、行、想,一一活躍于紙上;其性格中的勤勞、愛美、勇敢、機(jī)智,也一一烙印于讀者心中。
本詩對羅敷形象的描寫,采取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開篇這四句介紹了羅敷的姓名和居住環(huán)境。通過下文采桑一事,可以推知這位女主人公的出身是下層勞動(dòng)人民家庭。“喜蠶桑”的“喜”字表現(xiàn)了她熱愛勞動(dòng)的美好品性;“采桑城南隅”五字把羅敷置于“桑間濮上”的特定環(huán)境之中,這是全詩所有情節(jié)的端緒。為了表現(xiàn)羅敷的美艷,作者避實(shí)就虛,全從側(cè)面下筆。詩中不說羅敷的相貌、體形、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如何如何,而是先寫她采桑的器具非常精巧工致,再寫她的發(fā)式、耳珰、下裙、上襦極其入時(shí)、華美,用這些來喚起讀者對其更主要方面的聯(lián)想。孟子云:“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于是詩中又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看見羅敷,無一不被羅敷的魅力所驚愕,無一不為其天生麗質(zhì)所傾倒,無一不是如癡如醉,忘掉一切。這比正面描寫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與以上烘托手法交相為用的,是本詩中大量的鋪陳排比。“一解”中多角度地刻畫羅敷之美:“頭上”如何,“耳中”為何,何為“下裙”,何為“上襦”,可謂濃墨重彩。而后又以“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等各種人物著力烘染。側(cè)面用筆越是鋪張,作為主體形象的羅敷就越是鮮明、突出。“三解”寫羅敷夸夫,先夸坐騎和佩劍:“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luò)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也是用的賦體。次夸官級(jí)、品位:“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更是如數(shù)家珍,依次道來。再次夸長相和派頭:“為人潔白晳,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分明是一幅白描人物圖。羅敷所夸的這位“夫婿”,乃是“無何有鄉(xiāng)”之人,她杜撰此公,是出于精神戰(zhàn)法的需要。夸者(羅敷)的口氣越大,聽者(使君)就越是氣綏,最后“使君”在心理上完全輸給羅敷,何用羅敷嚴(yán)詞拒絕呢?在“三解”全部的夸夫之辭中,沒有一處言及“使君”,但處處可見“使君”狼狽不堪的神態(tài)。羅敷虛構(gòu)的“夫婿”把眼前的“使君”比“小”了。如果不是鋪飾夸張得恰到好處,就難以收到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
這首詩的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都很成功。“一解”完全是敘述語言,作者的感情滲透其間,我們僅從開頭四句就可以體會(huì)到作者對筆下的女主人公是多么喜愛。“二解”是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交錯(cuò)組成。“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這兩句猶如飛來之石,何等飄逸、傳神!下寫人物對話,既有“使君”所遣之吏代替“使君”與羅敷二人所進(jìn)行的問答,又有“使君”與羅敷的直接對話。三問三答,把故事推向高潮。“三解”是羅敷一人的夸夫之辭。這一解不是把讀者的視線引向?qū)嶋H上并不存在的“夫婿”身上,而是引向一個(gè)熱鬧有趣的喜劇場面,在這個(gè)場面中,羅敷、“使君”以及“使君”的隨從等幾個(gè)人物形象都?xì)v歷在目,各具情態(tài)。可見羅敷的這段話包含著豐富的戲劇動(dòng)作性。
羅敷夸夫的內(nèi)容,既反映了羅敷的機(jī)智,也反映了古代勞動(dòng)人民思想上的局限所在。他(她)們同命運(yùn)抗?fàn)帲瑳]有認(rèn)識(shí)到本身的力量,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統(tǒng)治者身上。(我們必須指出這一點(diǎn),但是又不能就這一點(diǎn)苛求于古人。)在藝術(shù)上,本詩人物形象稍感單薄,故事情節(jié)微覺簡單,表現(xiàn)手法也略嫌稚嫩。這都是早期敘事詩難以避免的。
上一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陪侍御叔華登樓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