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過云陽謁張桓侯廟賦張將軍一首》原文與賞析
劉瑞
張將軍,萬人敵,炎精無光痛摧臆。
扶漢胄,走荊益,瞋目橫矛據水斷橋聲霹靂。
朋友分,昆季情,君臣大義昭日星。嗚呼成敗忽千古,遺貌凜凜猶如生。
君不見曹瞞未滅吳權在,將軍之恨高于山,深似海。
張桓侯廟,即張飛廟,先主曾追謚張飛為桓侯,故稱。廟址位于今四川省云陽縣鳳山下。據載: 劉備命張飛伐吳,因關羽父子被吳殺害,張悲痛萬分,下令三日內制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征伐,末將范疆、張達要求寬限時日,被張飛縛于樹上,各鞭五十。范疆、張達于夜趁張飛醉酒,割其首級投奔東吳。蜀興師問罪,東吳只歸還其首級媾和,旅瘞葬其于云陽,因此有“張飛身在閬中,頭在云陽”之說。后人為了紀念他,立廟塑像于此。
張飛是我國歷史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英雄,描寫他的文學作品甚多,此詩是作者過其廟,有感于他的英雄氣概而作,并借以抒發自己的情懷。
“張將軍、萬人敵”,張飛官至車騎將軍,當時魏國謀臣程昱等人稱之為“萬人之敵”。本文一開端便以6個字提綱挈領描繪他為英勇善戰、威猛無比,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英雄,真是起句突兀,氣勢凜然,給人以肅然起敬之感。
下面兩句是寫他的英雄行為。“炎精無光痛摧臆”,寫他因為漢室的衰微而痛摧胸臆。接下去寫他的行為是:“扶漢胄、走荊益,瞋目橫矛據水斷橋聲霹靂。”為了恢復漢室,他竭力保護漢室的后裔——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劉備。他跟隨劉備南征北戰,奔走于荊州益州之間。“瞋目橫矛”句出自 《三國志·張傳》中“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后,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 ‘身是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本文只用7個字,高度概括描寫張飛這一生中最光彩、最具有個性的事跡,可以說是“繪聲繪色”。“瞋目橫矛據水斷橋”是狀其形,寫他鼓起大眼,手持丈八蛇矛,站立于長阪坡橋頭,何等威武雄壯;“聲霹靂”是繪其聲,寫他一聲怒吼,如中天驚雷,似有山崩地裂之勢,當時夏侯杰嚇得肝膽碎裂,倒于馬下,曹軍心驚膽顫,棄甲丟盔,望風披靡。詩中張飛形象,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栩栩如生。
“朋友分,昆季情,君臣大義昭日星”描寫他深明大義,對朋友講義氣,對兄弟講情分,他和劉備、關羽雖是結義兄弟,但“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他們不但是結義兄弟,而且還是君臣關系,他都嚴格恪守。他的心地光明磊落,燦若星辰。
下面兩句,筆鋒陡轉,詠古嘆今,抒發感慨,含意有兩層: 其一,“嗚呼成敗忽千古,遺貌凜凜猶如生”。盡管悠遠的歷史,無論是成敗興亡,已經匆匆過去了,可是,張將軍的遺貌卻凜然如生。“忽”字,寫其歲月流逝之迅速。這里表現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看法: 不以成敗論英雄。漢室雖亡,張將軍雖然被害,而張飛作為歷史人物,其赫赫英名卻與山河同在,永留人間。其二,最后“君不見曹瞞未滅吳權在,將軍之恨高于山,深似海”一句,所抒發的是作者,也是后人的痛挽之情,張飛一生立志要滅曹、平吳、興漢,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他死時,卻依然是“曹瞞未滅吳權在”,他是以驍勇見稱天下的名將,偏偏為之奮斗一生的宏愿卻未能實現就不幸棄世,他的遺恨又豈止是“高如山”、“深似海”啊! 這兩層詩意,連起來體味,益顯其妙,張飛雖是聲震天下,名揚古今,與日月同輝的人物,卻是抱著終身的深深遺恨而告別人世的。歷史有時就是這么不公平,眾人矚望的忠良,卻偏偏難以遂愿,而人人痛恨的奸雄卻常常得志。從這點看,張飛所留在世上的不僅是他以及他忠于的王朝的遺恨,應該說也是一切善良的人們的深深遺恨。
這是一首寫人物的古體詩。屬敘事體,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張飛一生中最著名的當陽一役中的英勇行為和對他與劉、關結義的忠貞不渝的美好品德來完成他的“萬人敵”形象的。“萬人敵”,當指其驍勇善戰,但可引申到他品德的彪炳上來理解。詩作十分精練,僅用77個字,概括和評價了一個英雄人物,而且形象鮮明生動,感情真切,足見作者之筆力非凡。
上一篇:元好問《趵突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過昭君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