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賦》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惟皇王之建國①,分中外于上京②。憑山河以作固,閾夷狄而騰聲③。誠曰咽喉④,吞八荒而則大⑤;是稱巖險⑥,控萬國以來平⑦。周有掌貨之節⑧,禮無關門之征⑨。巨防宵扃⑩,依洪波而作鎮(11);重扉擊柝(12),連太華而為城(13)。創中代之新號(14),變函谷之舊名(15)。柱史老聃(16),擁仙云而西邁(17); 終軍童子(18),建使節而東行(19)。文仲不仁(20),廢六關而興誚(21),王元有說(22),封一丸而求清(23)。若用備不虞(24),取諸系象(25),作邦畿之襟帶(26),杜奸宄之來往(27)。長墉矗兮云屯(28),曾樓赫以霞敞(29)。登臨者有知其地雄(30),逾越者無漏于天綱(31)。亦有孟嘗奔走(32),長宵未曙(33)。何白馬之不談(34),學雞鳴而乃去(35)?逢尉臣之一失(36),或愚者之千慮(37)。至如楚漢爭雄(38),沛公先入(39),旗鼓照耀,兵戈翕習(40),南面則三杰齊驅(41),東井則五星俱集(42)。實靈命之所應(43),亦人謀而是及(44)。王道廓而已清(45),帝業巍乎乃立。窮四塞之艱阻(46)。成百王之都邑(47)。故知建功定霸,期乎此關(48)。武侯矜于固險(49),婁敬說乎河山(50)。視前列之軌躅(51),覽陳跡而躋攀(52)。既登高而能賦(53),希駟馬而言還(54)。
[注釋]
①惟:句首語氣詞,無意義。皇王: 猶言大王,指周武王。朱熹《詩經集傳》說: “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②上京:首都,指長安。開頭兩句是說,周武王開國,在關中建立國都,使天下有了中外之分。
③閾:門檻,引申為阻隔,作動詞。夷狄 指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騰聲: 張揚聲威。“憑山河” 兩句說,潼關憑藉著自然山河的形勢而成了險固的關口,阻隔了夷狄等外敵的入侵而張揚了中原的聲威。
④咽喉:比喻厄要險峻之地。
⑤吞:咽下,引申為包含。八荒:八方荒遠的地方,指天下。則:猶 “作”。此句極言潼關控制范圍之廣大。
⑥是:猶“誠”,表示肯定判斷。
⑦控: 制約。萬國: 指中外各地。“誠曰”至“控萬國” 四句,極言潼關的險峻和地理位置的重要。
⑧周:周朝。節:符節,是古時候出入關卡用作為憑證的東西,此處指貨物出入關卡的憑證。《周禮》云: “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司貨賄之出入者,掌其治禁,與其征廛(chán )。凡貨不出于關者,舉其貨,罰其人。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國兇札,則無關門之征。”賄: 財物。征廛:征稅。舉:沒收。兇札:災荒疾疫。
⑨禮:即《禮記》。《禮記》云:“古者,關譏而不征。” 《孟子·公孫丑》亦云:“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 關: 指關卡的官吏。譏:稽查,察問。征:征稅。
⑩巨:特別,最。宵扃:夜晚的門戶,此泛指門戶。
(11)洪波:指黃河。鎮: 關鎮,指潼關。“巨防” 兩句是說,最關鍵的是設防門戶,所以就瀕臨黃河興建了潼關。
(12)重扉:雙重門戶。擊柝:夜晚巡邏打更。此句寫潼關的門戶森嚴。《易經·系辭》云:“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13)太華:華山,在潼關西南。因其西南有少華山,故名太華加以區別。賈誼《過秦論》有“踐華為城” 之句。
(14)創: 創建。中代:中世。新號: 指潼關之名。
(15)函谷: 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市西北,戰國時秦國所設置。西漢時,漢武帝曾東移關卡于今河南省新安縣,仍以函谷關名之,秦函谷關遂廢。東漢時,漢獻帝在建安年間廢除新安的漢函谷關,始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建關,因關西一里有潼水,而名之曰“潼關”。
(16)柱史: 官名,是柱下史的簡稱。老聃: 即老子,姓李名聃,又叫李耳,春秋戰國時楚國苦縣人,相傳其曾任柱下史。《水經注》云: “昔李耳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
(17)邁:向西入關。《列仙傳》云:“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18)終軍(?-前112),字子云,西漢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少好學。18歲被選為博士弟子,官至諫議大夫。其入關時,曾棄濡(rú)而西往長安。后持節出使郡國,東出關,關吏識之,曰: “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漢書·終軍傳》)其出使越國被殺,死時年僅20多歲,時人謂子“終童”。參見前李世民《入潼關》注⑨。
(19)建:樹,即“持”的意思。節:使者出使的信物。此句歌詠終軍“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的故事。
(20)文仲:即春秋時魯國大夫臧孫辰。文仲為臧孫辰的字。《左傳》云: “仲尼曰: ‘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廢六關,妾織蒲,三不仁也。作虛器,縱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21)興誚:導致責備譴責,指孔子對臧孫辰的非難。
(22)王元:字惠孟,東漢人,隴西隗囂的部將,曾勸隗囂擴大疆域,東收三輔之地,并請求以少數兵力為隗囂東封函谷關。參見前李世民《入潼關》注⑩。
(23)丸: 丸泥,比喻少數兵力。求清:追求致力于社會的太平安定。
(24)用備: 財物費用和儲備。虞:憂慮。
(25)諸: “之于”的合音詞。系象:《周易》中《系辭》和《象傳》的合稱,此泛指《周易》。“若用備”兩句是說,當用不著憂慮財物用備之時,應當學習《周易》,以《周易》為指導。
(26)邦畿: 國境,此泛指國家。襟帶:衣襟和帶子,比喻地勢的險峻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此句是說,潼關猶如國家的襟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7)杜:杜絕。奸宄(guǐ):指壞人。宄: 犯法作亂的人。
(28)墉(yóng):城墻。矗:高聳。屯: 屯集。
(29)曾: 通 “層”,重疊。曾樓:指潼關關樓。赫: 顯赫高大。
(30)雄: 雄險。
(31)天綱: 指國法。徐陵《移齊文》云: “夫天綱之大,固無微而不擒。” 此句是說,潼關地勢險要,加之盤查嚴密,偷越潼關的人,無一不受到國法的制裁。
(32)孟嘗: 即孟嘗君,姓田,名文,戰國時齊國貴族,以善養士而聞名天下,為戰國四公子之一,死后謚號曰 “孟嘗君”。孟嘗君奉命出使秦國被拘,曾依靠門客幫助逃出秦國。奔走:指孟嘗君門客學雞鳴使孟嘗君夜出秦關之事。參見前李世民《入潼關》注⑧。
(33)宵: 夜晚。曙: 天亮。
(34)白馬之不談:賓語提前句,即不談白馬之意。白馬:此指驅馬乘車。《戰國策·燕策》載,孟嘗君出逃函谷關時,曾放棄馬匹車輛。
(35)“何白馬”兩句是說,為什么門客并不向孟嘗君建議驅馬乘車闖關,反而要偽學雞鳴欺騙關吏而逃走呢?
(36)尉臣: 指關吏。失: 疏忽。
(37)此句用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意,說或許是孟嘗君的門客們反復謀劃,才想出了學雞鳴蒙騙關吏的好辦法。慮: 思考,謀劃。
(38)楚漢爭雄:指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之間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戰爭。楚:西楚霸王項羽。漢 漢王劉邦。
(39)沛公 劉邦。劉邦在沛縣(今江蘇省沛縣)起義,稱沛公。此句是說,劉邦先于項羽進入關中,項羽和劉邦曾在楚王面前受命,以先入關者為關中之王。
(40)翕(xī)習: 盛壯的樣子。
(41)三杰:指劉邦手下的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劉邦曾對王陵說:“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劉邦等從武關進入關中,武關在潼關南,故曰“南面”。
(42)東井: 星名,即井宿,以配秦的分野。五星: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漢書·高帝紀》云:“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東井,沛公至霸上。” 應劭注曰:“東井,秦之分野。五星所在,其下當有圣人以義取天下。”
(43)靈命:神靈天命。此句是說,劉邦得天下為天命所定。以天象等自然現象解釋附會現實人事,是古人的迷信說法。
(44)人謀:人為的謀劃,即人的主觀努力。是及:賓語提前,即“及是”。是:這,指劉邦稱王天下。作者在此主要強調人的主觀作用,并沒有完全囿于迷信說教。
(45)王道:先王所行的正道。廓:廣闊,大。清: 指天下太平。
(46)窮:窮盡。四塞: 四面都險要,指秦地。秦地素以險峻著稱,《戰國策·齊策》云: “今秦四塞之國。”注云:“四面有山關之固,故曰四塞之國也。” 此句是說,潼關窮盡了四塞秦地的險阻,在秦地山關中首屈一指。
(47)成: 成就,造就。百王: 歷代帝王。都邑 首都。
(48)期乎:寄希望于。
(49)武侯:指戰國時的魏武侯。矜自負。《史記·吳起列傳》云:“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西河:指今陜西省大荔縣和合陽縣一帶,屬關中之地。
(50)婁敬: 即劉敬,齊地人。劉邦欲建都洛陽,婁敬曾力勸其在關中建都。婁敬云:“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扼其亢(喉嚨),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劉邦在長安建都后曾云“本言都秦地者婁敬,‘婁’者乃‘劉’ 也。” (《史記·劉敬列傳》遂賜敬姓劉氏,拜為郎中,號奉春君。說:游說。
(51)前列:指前朝,前代。軌躅(zhuó):軌跡. 指歷史。
(52)躋(jī):登攀。
(53)賦:作賦,當動詞講。
(54)駟馬:套有四匹馬的車子。駟馬而言還: 反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之意。此句是說,我希望話說出來后,用駟馬能把他追回來,還能夠反悔更改。
【題解】
此賦選自 《文苑英華》。賦: 文學體裁的一種,押韻,講究鋪采摛文和對偶用典,是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文學體裁。
【簡析】
此賦體式宏闊,磅礴豪放,典故層出,氣勢非凡,在古人歌詠潼關的文學作品中別具一格。它反復詠嘆了潼關的雄奇險要,詠嘆了潼關地理位置的重要和特殊,詠嘆了潼關所具有的治國安民的重大作用,詠嘆了在潼關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的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表現了作者關心國家大事、希望天下太平的思想,顯露了作者廣博豐富的知識和卓越的文學才華。
上一篇:《潼關行》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潼關遇雪》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