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詩,曾被人譽為“有唐五律之冠”(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無名氏”語)。詩題一作《臨洞庭湖》。
孟浩然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長安,在京城結識了張九齡,兩人結為忘形交。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相,此詩即是張九齡為相期間孟浩然寄贈給他的一首干謁詩,表達了詩人自傷不遇,希望得到張九齡的推薦援引而出仕從政的心情。
首聯兩句寫洞庭湖水面空闊,混茫無邊。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內,長約二百里,廣約百里。仲秋八月,湖水暴漲,渺無涯際,與岸齊平;在陽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無垠的湖水仿佛與天空混而為一,水天一色,極為壯觀。“平”、“涵”、“混”三字用得極好,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秋水平湖,與天相接的景象。“虛”與“太清”,均指天空。
頷聯兩句寫洞庭湖的水氣與波濤。湖面蒸騰的水氣,如同淡淡的薄霧,籠罩著茫茫的云夢澤一帶;湖水掀起的波濤,聲如擂鼓,勢若雷霆,洶涌澎湃,震天撼地,連巍巍雄踞于湖邊的岳陽城似乎也被波濤所搖動。云夢澤是古代巨澤,位于今湖北省長江南北,原為二澤,江北稱云,江南稱夢,后大部淤成陸地,遂并稱云夢澤。此處用“云夢澤”指代湖北省東南部及湖南省北部的廣大低洼地區。上句用一“蒸”字,寫出水氣彌漫之廣與積蓄之豐;下句用一“撼”字,寫出波濤喧聲之大與威勢之強。這兩句詩闊大雄渾,氣象壯觀,是詠洞庭湖的名句,正如《西清詩話》所說:“洞庭天下壯觀,騷人墨客題者眾矣,終未若此一語氣象。”后來杜甫亦有“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兩句詠洞庭湖的名句,堪與孟詩媲美,同為千古絕唱,致使方回嘆道,洞庭湖與岳陽樓之壯觀,“孟杜二詩盡之矣”,“后人自不敢復題”(《瀛奎律髓》卷一)。在兩句孟詩中,尤以“波撼岳陽城”一句最為聲勢動人。宋人范志明《岳陽風土記》云:“孟浩然《洞庭湖》詩有‘波撼岳陽城’,蓋城據湖東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北風,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孟詩此句,既有夸張,亦有寫實,極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洞庭湖波濤動人心魄的氣勢。
前四句既描繪了湖庭湖氣勢雄偉、波瀾壯闊的景象,同時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強、興旺發達的開元盛世。
頸聯兩句表達詩人出仕無門、不甘隱居的心情。上句說自己想渡過波濤洶涌的洞庭湖,但苦于沒有船和槳,實際暗喻著詩人想從政做官,但可惜無人引薦的慨嘆。張衡《應閑》云:“學非所用,術有所仰;故臨川將濟,而舟楫不存焉。”此為“欲濟無舟楫”所本。詩中之“濟”字,語意雙關,兼含“濟水”與“濟世”之意。“舟楫”既指渡水器具,亦指引薦之人。下句說自己雖然身處明君治下的盛明之世,但卻平居閑處,無所事事,實在感到慚愧,有負“圣明”之世,從而表達了詩人不甘長期隱居,而欲出仕求官,做一番事業的愿望。“端居”即平居、閑居,此處指隱居。
尾聯兩句請求張九齡予以推薦援引。詩人說他坐在湖邊看著垂釣之人,只能徒然羨慕別人釣到的大魚罷了。“垂釣者”既實指洞庭湖邊的釣魚人,亦喻指執掌朝政的丞相張九齡。這兩句詩的言外之意是說:張丞相主持政事,詩人是很欽佩羨慕的,很愿追隨在丞相左右,為朝庭做些事情;但自己現在仍是在野之身,尚無一官半職,雖然空有出仕從政的愿望,但卻無法實現,因而希望能得到張丞相的推薦援引。《淮南子·說林訓》云:“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詩人在這里巧妙地借用了這一古語,既與有關洞庭湖的描寫相貼合,但又翻出干謁求薦的新意:“唐人上達官詩文多干乞之意,此詩收句亦然,而詞意則超絕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四)。
這首詩的構思非常巧妙新穎。前四句雖系寫景,但景中含情,通過對洞庭湖雄偉壯闊景象的描繪,巧妙地歌頌了開元盛世。后四句雖系抒情,但婉而不露,寫得縈纖曲折,含蓄蘊藉。詩人雖然希望張九齡引薦,但又不失身份,寫得詞語得體,不卑不亢,毫無寒乞相。紀昀評此詩曰:“此襄陽求薦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贈張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據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紀氏此評,可謂一語破的。
孟浩然之詩,總體上雖以孤寂悠閑、沖淡清遠著稱,但有些詩卻“沖淡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卷五引《吟譜》語)。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即是雄渾壯逸風格的代表作。清人潘德輿說,孟浩然有些詩“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養一齋詩話》),壯逸渾健之詩在孟集中雖然不多,并不代表孟詩的主要風格,但它畢竟是孟詩的一個重要方面。
上一篇:李白《望天門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鄧千江《望海潮·獻張六太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