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2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5,往來無白丁6。可以調素琴7,閱金經8;無絲竹之亂耳9,無案牘之勞形10。南陽諸葛廬11,西蜀子云亭12:何陋之有13!
1陋室:簡陋的居室,這是作者對自己住室的命名。銘:一種用韻的文體,常刻于器物或石上,用于規戒和褒贊。2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唯物主義思想家、詩人,有《劉賓客集》。3斯:此。4“惟吾”句:意為我感到它品德美好。惟:語氣詞,無義。5鴻儒:大儒者,博學的人。6白丁:本指無官爵者,此處指無文化者。7調(tiao):彈奏。8金經:佛經。9絲竹:泛指各種弦管器。10案牘:指官場上的文書。11“南陽”句:指諸葛亮隱居南陽時住的草舍,此處喻陋室。12“西蜀”句:指西漢揚雄在西蜀的元亭。此處喻陋室。揚雄字子云。13“何陋”句:語出《論語·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析點】 “銘”屬駢文,句式要整齊對偶,內容要規戒與褒贊,多寫得死板而無生氣。獨劉禹錫為此“銘”褒贊“陋室”,充滿了詩情。
開篇使用詩詞中常用的“比興”手法,用山中之仙、水中之龍為起興,引出陋室之“德”,又比喻陋室之“德”,自遠而近,思路開闊,境界高遠。“苔痕”、“草色”二句,幾于五律一聯,全是詩的語言、詩的意境:苔、草本是兩個名詞概念,而加上一“痕”、一“色”,就化抽象為具體,繪景清晰明白,這是陋室外景;“上階”“入簾”,擬人手法化靜態為動態,外景引入室內為陋室增添生機;再加一“綠”“一青”點染設色更顯陋室的閑雅清幽。二句為陋室中的人和事鋪設了適宜的環境。寫陋室中人及事雖甚為概括,卻寫出了讀書人不與世俯仰的生活態度,自然也不乏自命清高的情調。最后請出未仕時的諸葛與子云,以其廬、亭喻陋室實是引其人為知己,此又自近及遠,拓廣了境界。結句用《論語》成句收束全文,不盡之意,耐人玩味。至于句式上長短錯落之變化,又使此銘具駢文之美韻而無駢文之板滯。美哉! 詩人的詠室之銘!
上一篇:《陳述古祠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隕石》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