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大概就在上元元年(760)暮春搬到浣花溪草堂前后,一天杜甫得暇,曾去成都游覽、憑吊,作了這首《蜀相》。
武侯祠現存,在成都市南郊。西晉末年為紀念三國蜀丞相諸葛亮而建。初與蜀先主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并于昭烈廟,故大門橫額書“漢昭烈廟”。現存殿宇系清代康熙年間重建。當時老杜所見,并在這詩中所詠及的古柏,今猶翳翳森森。青瓦紅墻,殿宇宏偉。祠內有“三絕碑”,由中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皆絕妙,故名。諸葛亮殿內外匾對甚多,最著名的是清代趙藩的一副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正殿諸葛亮像前有銅鼓三面,稱諸葛鼓,鑄于公元六世紀以前,老杜來游時當見到此物。殿西側為先主惠陵。這詩發端以自問自答,點明祠堂所在和初次尋訪的心情,以及未到即望見古柏森森的最先印象,崇敬之感,油然而生。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簡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錦官城附近一帶有錦江流過,稱錦里。傳說古人織錦濯于此江中,較他水鮮明,故名。詩文中多以“錦官城”、“錦城”、“錦里”稱成都。頷聯是說階草自綠、鶯歌空好都無心欣賞,因為他此來是為了緬懷蜀相功業,心中感觸正多,無閑情逸致呢。從而引出后面的話來:劉備(先主)三顧茅廬,諸葛亮幫他決定東連孫權、北抗曹操、西取劉璋的天下大計,輔佐他開基創業,后來又扶助劉禪(后主)濟美守成。諸葛亮為兩朝開(基)濟(美)效忠,真是費盡了一片心血。他曾在《后出師表》中表示:“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后出師伐魏,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抗于渭南,相持百余日,病死軍中。每當想到他決心匡復漢室、統一中國的大志終于未能實現,后世的英雄們都不免要熱淚沾襟、不勝感慨啊!老杜對諸葛亮很敬佩,也很羨慕他有幸得遇先主:“孔明有知音”(《遣興》)。諸葛亮建立了兩朝開濟的大功業,可是對于他的“出師未捷身先死”老杜尚且如此深表惋惜,那末,對于自己的胸懷大志,身當亂世,卻無補于國,無濟于時,又將作何感想呢?詩人這一掬同情之淚是為孔明灑,更是為自己灑。當然,這沉痛的詩句也道出了千古英雄壯志未酬、抱恨終天的孤忿,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宋史·宗澤傳》載:“澤請上(指宋高宗)還京二十余奏,為黃潛善等所抑,憂憤成疾。諸將入問疾,澤曰:‘吾以二帝(徽宗、欽宗)蒙塵,積憤至此,汝等能殲敵,則我死無恨。’眾皆涕泣曰:‘敢不盡力。’諸將出,澤感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無一語及家事,但呼過河者三而薨。”這不僅能見詩歌感染力的強烈,也可反過來幫助體會詩人孤忿的深沉。老杜經過千辛萬苦來到成都,尤其是修蓋了草堂,暫得安居以后,心境的確是比較好的,詩中也不時流露出閑適情調來,但是他內心深處仍然是極其痛苦的。《蜀相》是詩人來成都后第一首心情沉重的作品,這種情緒,猶如一股泉脈,在這一時期那些貌似和平寧靜的篇章中時有涌現,這提醒我們在研究作家作品時,既要看到思想感情的各個方面及其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也要看到它的主流。盡管老杜一再表白他想找個桃花源避世,莫說世上并無桃花源,就是真的找到了,他也當不了那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身世兩相棄的避秦人啊!
上一篇: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蝶戀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