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宋犖·海上雜詩》原文賞析
杰閣從前代,平看碧海流。千年留碣石,一發辨登州。潮送斜陽落,風傳絕塞秋。倚闌聊詠志,俊鶻下荒洲。
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登臨之作,寫的是詩人登山海關眺海時之所見所思。前三聯重在繪景,尾聯詠志。
“杰閣從前代,平看碧海流。”首聯從大處落筆,氣象雄闊。兩句詩又各有側重。第一句重在突出山海關歷史的悠久。(“杰閣”,據詩人自注指山海關城樓。)山海關地勢險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天下第一關”之說。“杰”字強調了山海關之不尋常。“從前代”,建自以前的朝代,遠從秦漢前直至詩人登臨,山海關都以其高峻挺拔的雄姿屹立在渤海邊上。次句則重在寫眼前所見:站在山海關城樓放眼望去,不遠即是汪洋浩瀚的碧海。“平”字用得十分準確,因為所看的對象不是關下的景物,而是遠方的大海,故用“平”字而不用“俯”字。詩人通過平視能將一望無際之茫茫大海盡收眼底,故雖未正面描狀山海關之高峻,而高峻自見。
中間四句,均由次句的一個“看”字生出,只不過是看的方向、遠近、景象不同罷了,其中第三聯的對句,除了有看的成分,還有聽的成分。最先映入詩人眼簾的,則是海邊的碣石。“碣石”,古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渤海邊,為秦始皇、漢武帝東巡觀海勒銘記功之處。詩用“千年”修飾碣石,并非是因為碣石僅有千年的歷史,而是說從千年以前,碣石就因秦皇漢武之故知名于四海以至于今。接著,詩人將視線前移,似乎已看到了渤海灣對面的登州。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一發”,形容眺望遠處看到的細微形狀。稍有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再好的眼力,從山海關無論如何也是看不見山東省之蓬萊市的,所以,“一發辨登州”一句顯然是虛寫,是馳騁遐思再轉化為視覺的結果,目的是突出大海之浩渺無垠。
“潮送斜陽落,風傳絕塞秋。”第三聯將筆收攏,從“辨登州”的虛幻想象中,回到描摹眼前之實景,且筆調也為之一變,由大聲之贊嘆變為低沉的哀傷,境界蒼涼。大海里,落潮卷起一個又一個浪頭,在大海的盡頭,一輪紅日正慢慢地向海中沉去; 陸地上,一陣陣秋風,正把山海關一帶變得如同絕塞地域一樣的蕭瑟荒涼。兩句詩,一寫海上,一寫陸地,極有重點。而擬人手法的運用,使作品的形象更為鮮明。本來,斜陽落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結果,秋是季節自身變化的結果,但作品卻偏偏說斜陽是潮“送”其落下的,山海關一帶的秋意是風從絕塞地域傳遞而來的,這樣,就賦予了潮水和風以人的感情,使讀者讀起來倍感親切。
最后,詩人以具體形象言志:“倚闌聊詠志,俊鶻下荒洲。”兩句詩欲吐又吞,似吞又實吐,前一句已經說到要“聊詠志”,讀者急不可待地想知道詩人之志到底為何,此即為欲吐。但末句五字,卻避開“志”這一話題不談,而以景物描寫結束全詩,此即為又吞。但“俊鶻下荒洲”一句,看似一尋常景物,實際上包孕了極為豐富的內涵。鶻,猛禽,也叫隼,鷹一類的飛禽。詩人是以向下俯沖的矯健兇猛的鶻自比,表示自己也要像俊鶻一樣地奮飛,此即所謂似吞而實吐。
詩詞結尾有所謂宕出遠神一法,即在詩詞結尾處宕開寫去,看似同作品所要表達的主旨并無關系,卻又曲折地顯露了主旨的一種結尾法。像這首詩第七句是說要“聊詠志”,但末句卻不正面回答所詠之志為何,而將話題宕開,以“俊鶻下荒洲”作結,委婉地吐露了自己的凌云壯志,讀后直覺有如大木撞洪鐘,清音繚繞,悠然情深。
此詩寫景氣勢雄闊,言志則刻意生新,于寫景言志之中,寓有清剛雋拔之氣。選字組句也擲地有聲,所謂“言頭落處,鏗然清脆”(張謙宜《繭齋詩談》)是也。
上一篇:古詩《龔自珍·己亥雜詩(錄六)·浩蕩離愁白日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蘇曼殊·淀江道中口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