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偓
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韓偓有兩部詩集;一為《翰林集》,其中多為詠懷、抒情、倡和、記事的詩,詩風清麗,與韋莊《浣花集》相似。另一部是《香奩集》,大多是描寫男女之情的艷情詩。《已涼》是《香奩集》里最膾炙人口的反映男女情愛的小詩。
這首詩由三個空間意象和一個時間意象構成。三個空間意象之間的組合仿佛電影鏡頭,隨著鏡頭的推移、拉近,意象一個接一個地在我們面前閃現。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室外的遠景: “闌干”;接著是靜靜低垂的“繡簾”。然后鏡頭搖入室內近景,猩紅色的屏風上畫著“折枝”。后面一個特寫鏡頭是;八尺大床上鋪著龍須墊席,錦緞被褥。畫面十分簡潔,沒有看到人物的活動,但又處處有人的痕跡。并且從這些景致的安排來看,這是一位深閨獨守的怨婦眼中之所見。怨婦的視線由“闌干”而“繡簾”,而“屏風”,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也隱約地透露出來了:她始終在期待著他的出現,期待著他進闌干、揭繡簾而入。然而她失望了,收回了視線,這時進入她視線的卻是屏風上的折枝圖。這不由得使她想起了“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無名氏《金縷衣》)的詩句。紅顏薄命如花期之不長,然花落尚能再開,而青春韶華卻是一去不返的,“桃李明年能再發,閨中明年知有誰?”思念及此,能不心酸淚下?更何況又到了季節更換的時候: “已涼天氣未寒時”。全詩的重點正是在“已涼”這二字上,繡簾已垂,錦褥已鋪是“已涼”,上面三個空間意象最后也都歸結在這最后一句的時間意象上。詩人把“已涼”和“未寒”相對,將夏暑剛消、秋寒未至時的天氣變化寫得細膩傳神,同時也通過這一時間意象細膩含蓄地傳達出主人公的微妙心境。當此已涼未寒之際,深閏獨處的婦女對愛情生活的期望尤其迫切,從而也最易產生青春易逝、韶華不再的感嘆。但是這些又不是明白說出來的,而是在詩中隱隱約約、曲曲折折地透露出來的。
這首小詩命意曲折,用筆委婉含蓄,通篇沒有一個字涉及“情”,甚至沒有一字提及“人”,只用了三個描述客觀環境的空間意象和一個描述天氣變化的時間意象,而詩中主人公的情感透過這些意象,讀者卻仍可意會得到,真可說是狀難抒之情如在目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上一篇:《己亥歲二首(其一)·曹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席上貽歌者·鄭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