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歷二年(1329)陜西發生大旱,因直諫得罪權貴,棄官歸家、屢次拒絕征召的張養浩,于這一年再度出仕了。他官任陜西行臺中丞,決心賑災濟民。《潼關懷古》這首散曲就是他由家鄉山東歷城奔赴陜西途中,登臨潼關,懷古思今而寫下的抒情名作。
潼關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東面的潼關縣,雄踞于呂梁山的西南,秦嶺的東北,下臨黃河,當山西、河南、陜西三省之要沖,形勢險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散曲前三句,一開始就寫出了作者登臨潼關所見到的雄偉壯麗的關塞景象。“峰巒如聚”寫作者登關見到群山峻嶺、重巖疊嶂、捱捱擠擠、綿延起伏,“如聚”,就把那靜態的山巒寫活了,好象那些山峰從四面八方都聚集到了潼關這里,使潼關無比險峻,無比壯麗,這里“聚”字用得非常巧妙。遠觀“峰巒如聚”,近觀則“波濤如怒”,寫作者看到關下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流、波浪滔天,“如怒”,就把那自然的黃河擬人化了,好象那滾滾的波濤、震耳的咆哮,正是黃河的怒吼。黃河為什么怒吼?因為它閱盡了人間的不平。這里一個“怒”字不僅寫出潼關山高水險的地勢,而且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心中波蕩起伏的情感,這兩句表面是寫景、實際在景中已融鑄了作者深沉的感情。“山河表里潼關路”,總括潼關的形勢是內據華山、外憑黃河,古來即稱其為軍事要地,天然屏障。這里表即指外,里即指內,山指潼關西南的華山,河指黃河。《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晉楚交戰,晉即以潼關為天險,以為“表里山河,必無害也”。這三句猶如中國傳統的潑墨大寫意巨軸,為人們展現了潼關雄峻壯偉的風姿,同時也隱示出作者登臨潼關波濤起伏的情感。這就為下面作者敘述史實直抒胸懷造成了一種闊大的氣勢。
從“望西都”直到“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四句是點題的“懷古”之詞。西都指長安、咸陽等古代的都城。秦建都咸陽,漢唐都建都長安,它們都在潼關以西。秦、漢、唐都是著名的王朝。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都是著名的帝王。他們都曾建立過不朽的功業。“西都”在歷史上曾出現過繁榮昌盛的景象。站在潼關,張養浩遠望西都,想起了歷代帝王的豐功偉績,又想到了眼前自己所負的使命,以及他一路所見饑民遍野的現實慘凄的景象,他怎么能不思緒萬千呢。從秦漢到六朝,從隋唐到兩宋,轉瞬間已過去了一千多年,在這段時間里朝代更迭,風云變幻,那西都壯偉的宮殿樓閣都在戰火中化做了灰土。可是當初秦漢用了多少錢財人力來修建那阿房宮、未央殿啊,想起這些怎不叫人傷感悲嘆呢。懷古思今,作者不由升華出一種深沉而激憤的議論,認識到一種超越時代的真理,那就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就一語道破了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哪個朝代、哪個帝王是為百姓著想的?他們的征戰殺伐,他們的武功文治還不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個朝代興起了,老百姓仍然是受苦受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動亂中老百姓受到的是更大的苦難。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官吏,從歷史變革和現實人民生活的狀況考察中、思考中,能夠把人民的悲慘運命的真實情況抒寫出來,呼喊出來,這就是現實主義創作的勝利。
這首散曲是元散曲中思想成就很高的代表作,所以歷來為人們所傳頌。但是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往往是不可分割的。人們喜愛張養浩這首散曲的思想敏銳,眼光犀利,議論尖新,同時也喜愛這首散曲氣勢闊大、氣象雄渾。作者從大處著手,縱貫古今,正是作者胸中裝有萬里江山、千古百姓的結果。這首散曲的凜凜正氣正是作者為人廉正耿直的人品的反映。至于這首散曲結構謹嚴,層次分明,熔寫景、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則表明作者不愧為大手筆,是元散曲家中的名家高手。
上一篇:貫云石《[雙調·壽陽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曹植《七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