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寫閨中女子的情思在宋詞中并不少見,晏殊這首詞在內容上也無新穎之處,但是作者在藝術的表現上卻頗具匠心。他借閨中人的主觀感受和內心世界的活動,深婉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臨秋懷人那種執著而真摯的感情。秋晨本是黃花亭亭,蘭草青青,但在她眼里卻是“檻菊愁煙蘭泣露”,秋菊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仿佛在憂愁;蘭草上沾滿了露水,好象在哭泣。這些秋菊和蘭草都還在柵欄之中。顯然,閨中這位女子是在用擬人的手法在自比,她為什么會有這種觸景之情呢?“羅幕輕寒”是說秋天輕微的寒意已透過絲綢的簾幕傳入閨房之中,她睡不著了,我們仿佛看到了她孤獨地站在房間里看著庭院中柵欄里的秋菊和蘭草在愁苦哭泣,可偏在這時,連平時朝夕相伴的燕子也成雙作對地翩然飛去了,這就更顯得閨房的凄清和姑娘的孤寂愁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姑娘望著西天的明月,不禁遷怪于它:明月呀,你太不懂得離恨之苦了,竟然將清冷的月光徹夜地斜照在我朱紅的窗戶上,是那樣的無情,致使不能成眠。讀到這里,我們方才明白,原來姑娘在思念著遠方的情人。內心世界表露得多么深婉而含蓄。
姑娘孤寂難耐,她要看一看心上的人,哪怕是一眼,哪怕是身影。“獨上高樓”,她要上樓去看。一個“獨”字,既見其孤寂,更見其羞澀;而一個“高”字卻又多么真實地表達了姑娘急切地盼望能見到日夜思念的情人的感情。可是上樓看到的是“昨夜西風凋碧樹”,一夜功夫,一排排綠樹已被西風刮得枯落凋零,一個“凋”字,烘托了姑娘的孤寂凄苦之情,可謂情景交融。盡管她想憑欄極目遠眺,甚至已經“望盡天涯路”,(一個“盡”字,又一次感受到她相思情深,真是含而不露)可是“過盡千帆皆不是”,仍不見他的蹤影,真是望眼欲穿啊!望不到怎么辦?姑娘要把心中的思念之情向他傾訴,怎么去了這么久,竟連一封書信也見不到,我要寫信給他,要讓他知道我的相思之情。“欲寄彩箋兼尺素”,這里的“彩箋”和“尺素”都是書信,重復使用,姑娘反復“欲寄”,是要把她對情人執著而真摯的戀情推向頂峰。信是寫好了,可誰知道他又在什么地方呢?姑娘可犯愁了:“山長水闊知何處?”山那么高遠,水那么浩渺,中間那么多阻礙,書信難通,一片愁苦之情表露出來了。作者寫到這里打住,就激起了人們對姑娘追求愛情幸福而遇到困難的深深同情,這恐怕是本詞積極意義所在。
至于藝術上,下闋前三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歷來為人傳誦。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即晏殊)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竟頗近之。”所謂“近”,是說與《蒹葭》一樣,借眼前景物來抒發懷人之情,這是不錯的。不過,本詞要比《蒹葭》在感情的表達上委婉細膩,也復雜得多。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還說,這三句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的三種境界中的第一境,并以此作喻,對于事業學問,必須要有象姑娘“望盡天涯路”那樣百折不撓,頑強追求的精神,這也是不錯的。
上一篇:《蝶戀花(二首)·清·譚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蝶戀花·清·納蘭性德》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