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調歌頭 渡江》·趙善括
趙善括
山險號北固,景勝冠南州。洪濤江上亂云,山里簇紅樓。堪笑萍蹤無定,擬泊葉舟何許,無計可依劉。金闕自帷幄,玉壘老貔貅。向興亡,成底事,幾春秋?六朝人物,五胡妖霧不勝愁。休學楚囚垂淚,須把祖鞭先著,一鼓版圖收。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
題目為“渡江”,抒發(fā)渡江時就所見景物而產(chǎn)生的懷古慨今的感情。趙善括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通判平江府,又為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通判。此詞當作于其任職期內。
北固山,在鎮(zhèn)江東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臨江,形勢險要,故稱北固。作者在鎮(zhèn)江一帶渡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北固山。“南州”,泛指南方地區(qū)。首二句語氣中飽含贊美的激情。接下兩句仍繼續(xù)寫山景。但上下句的景色極不協(xié)調,從而透露了作者的諷喻意圖:現(xiàn)實戰(zhàn)亂頻仍,而形勢險要的山上卻不見任何軍事設施,只見紅樓。矛頭直指南宋統(tǒng)治者。“堪笑”三句轉寫自身。“堪笑”二字,包含無限辛酸與悲憤。“依劉”即“依劉表”,指三國時西京擾亂,王粲往荊州靠劉表事。“依劉”前加“無計”二字,是說自己尚不如王粲,表達作者報國無門的彷徨與苦惱。結末二句抒發(fā)感慨:統(tǒng)治者不抗金,致使兵士們老死軍營。“金闕”,天子所居之宮闕,指朝廷。“帷幄”,即“運籌帷幄”,在帳幕中謀劃策略。“自”字,有自作主張、不聽取意見之意,語含譏諷。“玉壘”,山名,在四川西北。此處指軍營,與“金闕”相對。“貔貅” (pixiu),傳說中的猛獸,喻勇士,此指兵士。“老”用為動詞。這兩句感慨中帶議論,憤恨之情溢于言表。
下片開頭三句,以提問方式,提出“興亡”問題作為過渡,引出以下抒發(fā)懷古之情: “六朝人物,五胡妖霧不勝愁。”當年六朝統(tǒng)治者偏安南方,茍且偷安,結果引出五胡亂華的惡果。歷史是面鏡子,于是作者向南宋統(tǒng)治者呼吁:切勿學南渡諸人,新亭對泣,而應像祖逖、劉琨那樣,決心收復中原。這里“休學”三句用了兩個典,一反一正。“楚囚垂淚”,喻愴懷故國、無力回天的處境。用王導語:“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見《世說新語·言語》)“祖鞭”,即祖生鞭,喻奮發(fā)爭先,努力殺敵,建功立業(yè)。《晉書·劉琨傳》載,劉琨與祖逖為友,聞祖逖被用,與親友說: “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結末“惟有”二句,以金、焦二山為喻,表明自己抗金的決心。金山,在鎮(zhèn)江西北,焦山,在鎮(zhèn)江東北,兩山對峙,屹立江中,任憑江水沖擊,卻巍然不動。比喻貼切巧妙,且與上片開首遙相呼應,既是作者渡江時所見之景物,又與江防抗金有關。金、焦二山向為江防要塞,與北固山同樣險要。
全詞由渡江所見之景,引起對國事、個人的慨嘆;由慨嘆引起懷古之情,又回到當今,層次清晰,構思縝密,結構完美。
上一篇: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水調歌頭游覽》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