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是一首表現追求意中人而又未達到目的的詩,共三章。每章的意思大致相同,前兩句都是點明時令、場景,后幾句訴說自己的追求與苦惱。因此,我們僅以第一段為例,看看此詩的特色。
從首句可以看出,此時正值秋季,是“蒹葭未敗,而露始為霜,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之時也”(朱熹語)。它勾勒出寫意式的畫面,這一畫面是由老青色和霜的銀白色渲染而成的,當然,還可以想象有雪白的荻花在秋風中搖曳,從而為全詩那種撲朔迷離的境界提供了想象的線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追求思念的那個人,在水的另一邊。有人認為,這是比喻,說所思之人離他很遠。那么,以后接下來的幾句,也全采用了同樣的修辭手法。詩人的比喻如此之妙,以至我們簡直分不清是比喻還是實景了。我們仿佛看到,在一個秋天的早晨,那個被愛情苦苦纏繞的人,踏著未干的秋霜,撥開岸邊的蘆葦,去追求他的夢幻和理想。“在水一方”四字,是全篇的中心。此四字,不僅以極樸素的詞句傳神地描繪出意中人那遠遠的身影,同時還進一步擴展了畫面,我們仿佛跟隨詩人撥開了蘆葦的一角,浩淼的水面就呈現在眼前了。這樣,接下來的描述就有了根基。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關于“溯洄”和“溯游”,一種解釋為沿著曲折的水邊和直流的水邊;另一種解釋說是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兩種解釋取哪種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感受和把握。這兩句說,如果沿著曲折的水邊去尋找意中人的蹤影,道路既難走又漫長;如果沿著直流的水邊去尋找,意中人卻又仿佛被包圍在水中。此兩句是“在水一方”的引申和擴展,從而完成了這首樂曲的第一章。它表現了一種撲朔迷離,神情恍惚的境界,是水波、云霧、白霜、秋色的境界,人的形象很淡很淡,在可見與可不見之間,在塵世與仙境之間,正象是“云耶山耶遠莫知”的一幅山水畫。詩中的主人公似乎是在夢境中,無論他怎樣努力,都不能接近意中人。“伊人”在水的那一邊,他走啊走,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這個“宛”字,說明了所追求的人并非真在水中央,而是主人公幻覺,它增強了恍惚感,也暗示了追求的難以實現,還僅僅是主人公的理想而已。
第二、三段是第一段的反復,只是某些詞改換一下。唱起來回旋復沓而又有所變化,是《詩經》中常見的手法。其中“凄凄”與“采采”都是草木繁茂的樣子,可見還未到百木凋零的深秋。“唏”是“干”之意,“已”是“止”之意。“湄”、“涘”,指水邊高地。“躋”是說路越來越險峻,甚至需要攀援而上了,而第三段中的“右”則言路越來越曲折難行。“坻”和“沚”意義上相同,都指水中高地、小洲。它反復描述了詩中主人公循著那人依稀的身影,歷盡艱辛,上下相求而仍不可及的境界。
如果把“在水一方”及后面的詩句看做比喻的話,那么,它所描繪出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就完美地表現了人們經過艱辛的追求而仍難企及的惆悵失落的心境;如果把它理解為對實事的描述的話,那么作者以洗煉的筆法達到的令人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就足以使后人望其項背了。
上一篇:周邦彥《蘇幕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煜《虞美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