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清人趙翼于其《甌北詩話》中稱蘇軾、陸游為宋詩兩大家。如果說影響蘇軾一生的是變法與反變法的斗爭,那么,影響陸游一生的則是主戰(zhàn)與主和的斗爭,愛國感情是貫穿陸游全部生活與全部作品的主旋律。
陸游誕生之日,正是國難當頭之時。他在父輩的熏陶下,從小就灌輸了愛國思想。他年輕時考試之所以被黜,固然與秦檜要擢他孫子為頭名有關,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陸游“喜論恢復”(《四朝聞見錄》卷乙)而語觸秦檜。他一生多次被參被劾,免職還鄉(xiāng),也都與他主張抗戰(zhàn),力說用兵,鼓唱是非,要求改革有關。為了恢復故土,他還直接參加軍隊,走上前線,企圖一展上馬殺敵,為國馳驅的宏愿,真不愧為“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陸放翁集》)然而,在南宋統(tǒng)治者的劃水為界,屈辱偏安政策的箝制下,山河破碎,百姓涂炭的嚴酷現(xiàn)實始終沒有改變,陸游盼望統(tǒng)一、以身報國的素志至死未能實現(xiàn)。
這首絕筆詩《示兒》,就是陸游悲壯沉痛之情的集中流露。“萬事空”指什么事都擱得下,無所謂了。只有一件事還牽掛于心,悵望不已,這就是國家尚未統(tǒng)一。上古時中原地區(qū)為九州,后泛指全國,“九州同”即全國統(tǒng)一在同一個政權下。詩人在即將結束生命之際,雖已無法見到國家的統(tǒng)一,但對祖國的前途仍然充滿信心,因而叮囑兒子:一旦宋朝軍隊(即“王師”)平定中原,收復失地,千萬別忘了立即在家舉行祭奠,把這大好消息告訴你父親(陸游自稱)。忠憤之氣,痛切之情,落落二十八字間,較之抗敵英雄宗澤臨死時“無一語及家事,但呼過河者三。”(《宋史·宗澤傳》)何以異哉!令人遺憾的是,陸游在九泉之下始終沒有得到勝利的消息,在他死后六十多年宋朝就亡了,九州確實“同”了,但那是統(tǒng)一在元朝的政權下。陸游悲痛地期待了一生,死后仍在等待的希望,終于成了永遠的遺恨,正如遺民詩人林景熙所云:“青山一鬢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霽山集》卷三《書陸放翁詩卷后》)
“示兒”是陸游詩歌的重要內(nèi)容。在他的全部詩作中,標明“示”兒(包括“示”孫)的就有近百首。這些詩大多是他晚年村居時所寫,可說是他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和反思,并把這些切身感受作為“家風”教育子孫,使之后代“時時語兒子,未用壓鋤犁”。“畜豚種菜養(yǎng)父母,此風乃可百世傳”。勉勵子孫參加勞動,自食其力;“若學勿為干祿計,宦途雖樂不如歸。”“富貴茍求終近禍,汝曹卻勿墜家風。”希望兒孫淡薄名利,安貧樂道;“堪嘆一衰今至此,夢回聞汝讀書聲。”“賴有一籌勝富貴,小兒讀遍家藏書。”見子輩勤奮讀書甚感欣慰,并囑告他們尚須親身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外,他還提出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決竅:“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然而,凡此種種均屬家事,還不是陸游最體己的話,他念念不忘的卻是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尊嚴,于是用血和淚寫就了這最后的一篇《示兒》。這不僅是對他子孫的遺囑,也是對全民族的召喚!
上一篇:晏殊《破陣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納蘭性德《秋千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